1、找到“好”工作 父母嫌“丢人”
王宇是读会计的,在商贸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后,四处求职,最终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找到一份推销保险的工作。
见习一个月后,王宇喜欢上这份工作。他口才好,善于推销,很快有了较好的人脉,月薪超6000元。此时的王宇还没毕业,但收入在同学中遥遥领先。
王宇父母都在国企上班,从小灌输给他的理念是:要找稳定的好工作,比如考公务员、进国企,即使不进国企,也应该去大的外资企业工作。
有一天,王宇鼓起勇气,将自己推销员的工作告诉了爸妈。没想到父母逼他辞职:“别人问我儿子找了份什么工作,我说卖保险的,这不是打我脸吗?我们丢不起这个人!”父母想让他找个“体制内”的会计工作,但王宇不从:“卖保险不偷不抢,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
传播学研究生毕业的小姜,本来是想去公关公司找工作,但父母却认为公关业的环境太复杂、容易被欺负,坚持要她去做高中老师。
硕士毕业的小姜,进了老家一所知名高中教书,但当老师2个月后,小姜发现,自己上课少,离家近,在父母眼里,这是他们想要的工作状态,但自己觉得很没意思,“我从来没把老师列入人生的职业考虑,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很乏味。”现在小姜脸上有藏不住的向往与无奈,“我很彷徨,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自己梦想开餐厅 父母期望进国企
刘浩就读于一所普通三本院校,即将毕业的他经历了揾工的不易,,投了不少简历出去,但总没有理想的结果,而父母却一直期望他进国企大公司。有时,一些小企业打电话过来,让他去上班,父母坚决不同意。
找不到好工作,父母下狠心,将家里仅有的两套房子卖掉一套,通过中介联系,让刘浩出国留学,再以“海归”身份进军大国企。
“父母和我理解的好工作不是一回事。以前他们还希望我考公务员,可能觉得太难了,现在降低了要求,就是进大公司,稳定、有保障,我自己觉得公司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公司有前景,我能和公司一起发展。”
刘浩说,其实,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自己当大厨,开一家餐厅。“若父母知道我的梦想是开餐厅、当大厨,他们一定会崩溃。他们一直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精英,如今大学扩招了,大学生好多,怎么可能个个是精英?”
朋友鼓励刘浩,尝试向父母说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刘浩这么做了,他与父母谈了一个晚上,刘浩父母作了退步:今后可以当大厨,但必须去大酒店,前提还是要出国深造,可以学跟大厨相关的酒店管理专业。
2、两代人,两种择业观, “90后”择业看重“三有”
多项调查显示,“90后”与父辈择业观差距明显。
“90后”小云刚从原来的公司辞职,准备去外地旅游散心。“工作太乏味,那些老人还老挤兑我,干得不开心,所以我选择在公司炒掉我之前,先将老板炒了!” 小云说,工作之初收入低一点、辛苦一点、环境差一点,都可以接受。但工作一定要有意思、有前途、有挑战性!
小云说,她的很多朋友跟她一样,喜欢挑战。“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有挑战性,还能实现自我价值。”小云如此形容她心中的“理想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她从走进职场后已换了好几份工作。“不能凑合,干着不开心,我是不会一直干的。”
“说实话,加班的时候比不加班的时候快乐,因为加班常常意味着工作有挑战。”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新闻专业的小王在北京某机关内部报纸从事采编工作,虽然专业对口,但他并不满意:“工作太简单了,稿件绝大多数行文枯燥,根本没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只是偶尔有外出采访写稿的机会,虽然很辛苦,但每次都有收获。”
小王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缺少成就感,因为报纸主要是内部人士看,“都说‘90后’不能吃苦,但我们其实挺愿意吃苦的,关键是想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没有成就感的重复劳动确实很让人难受。”
“在‘90后’眼里,对工作的欢喜程度比待遇更重要。”一家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许琳认为,在工作中,“90后”往往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他们很看重工作内容与自己兴趣是否匹配,以及公司氛围、工作自由度等。“面试时,多数‘90后’不谈薪水,‘增长见识’、‘增加经历’倒常被他们挂在嘴边。因此,一旦他们不喜欢这份工作了,也绝对不会‘熬着’。”
找工作,父母爱“包办”
择业偏重兴趣爱好与在体制内谋求一份稳定差事之间,必然会有矛盾。
不过,父母干预孩子找工作,不仅与两代人对岗位认识的差异有关,也与“90后”这一主要求职群体的特点有关。看过下面的故事,也不难理解家长们为什么这么操心——
“这是我女儿,学财会专业的,成绩特别好,你们帮忙考虑一下。” 在厦门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才交流大会现场,一位妈妈向用人单位推荐女儿,而本应是“主角”的女儿,则静静地站在母亲身边,不发一言。
待这对母女走后,两位招聘者无奈摇了摇头,他们已经接待了好几对这样的求职者。这家贸易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说:“这批90后大学毕业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欠缺,就连找工作这样的事儿,还得拉上妈妈一起。”
招聘会上,有的“90后”求职者甚至连简历都没带,更夸张的还有自己留在家玩电脑,派父母顶着寒风出来代找工作。
网友吐槽
@打小白:一朋友抱怨,他某211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工资6000元,爸妈觉得特别差,他自己觉得挺满意,家里打电话一直催换工作,每次都闹得很不开心。
@如家小如:此前就因为父亲大人特不满意我经常晚上7点多才回到家,已经催换工作N年。近一年没有工作,父亲大人开始教导:只要有工作,加班到半夜也得干!
@点点:每次见面、打电话,第一句话就是“你咋还不换工作”,就因为我的工作朝九晚五,觉得我太安逸不思进取。老太太说,“你再不辞,人就毁了!”好吧,然后我裸辞了,然后一直还没找到工作……然后老太太天天拿着报纸说,“看看,这公司招人呢,年薪几十万……这公司……”
@青衫:中国式父母,在很大比例上,其实并不在乎子女自己想过怎样的日子。他们只是希望你能够在他们的经验范围内工作、生活,他们所期待的、安排的,是在他们经验范围内最安全的做法。那些超出他们的经验范围的生活方式,尽管你自己过得有滋有味,却会让他们手足无措,这种不稳定性让他们完全没有安全感。
调查:半数父母不支持,孩子从事服务业
有网站对1000名毕业生家长抽样调查发现,43%的家长认为,子女最理想的工作单位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近20%的家长希望子女到跨国公司工作,只有不到10%的家长希望子女自谋职业。
一家商贸职业学院对应届毕业生调查显示,52%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从事服务行业,34%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从事高危职业,只有14%的父母不干涉孩子从事的职业。
很多毕业生反映,父母一般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只希望工作稳定、待遇高、有发展。父母最不接受的职业中,酒店服务排第一,流水线服务排第二,再次是从事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
而“90后”创业热情增加。智联招聘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不仅对跨国公司的热情降温,只有1/4受访者表示向往到国企工作,低于去年的28%。更多学生希望毕业后去初创企业工作,这类学生今年的比例是18%,高于去年的6%。
TIPS:父母应放手,让孩子“追梦”
工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最快乐。当自我实现与父母期望有所冲突,如何两全?
“‘90后’身上的光环远没有‘70后’光彩、‘80后’显著,无非就是高学历就业者。所以,‘90后’无所顾忌,喜欢自由、喜欢自我、个性明显、追求时尚。”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慧娟分析认为,很多“90后”家庭条件不错,他们有条件按着自己的梦想“彰显自我”。
某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韩丽霞认为,年轻人有强烈的实现自我的欲望,父母要支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容易出成绩。
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说,父辈应该支持孩子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能用“老眼光”看现实社会新发展。当然,父母的阅历也很值得孩子们借鉴。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