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企业里看到这样的情形:工作时间有些员工凑在一起开小会,谈的不是工作却是什么花边新闻娱乐八卦,要不就是各种网购体验和生活琐事;或是工作的同时穿插着各种社交媒体应用,前几年大家一上班忙着偷菜,现在则是微信、QQ等各种社交工具上热聊,虽然社交工具同时也被用于工作,但闲聊似乎总是难免的,而且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时间。
冗员如何解决?管理者的惯性思维是减少编制或是增加工作量,这两种其实是一种思路。你不是还有时间闲聊吗?那我就给你增加工作任务,看你还有没有时间闲聊。你不是有时间八卦吗?我把岗位编制从2个人减为一个人,把原本分配给两个人的工作量交给一个人去做。
这样做行不行呢?有些情况下是可以的。比如在某个医院的药房发药窗口,原来是4个药师发药,现在改为3个人,工作负荷一下子就上来了。因为发药的需求是前来领药的患者,只要有患者来窗口拿药,药师就必须发药。如此一来虽然药师减少了一个,但前来取药的患者并没有减少,发药的质量没有受到影响,人工成本却降下来了。
但有些时候是没有效果的。你比如领导安排你写一个报告,你一边闲聊一边写,虽然用了一天完成了,但真正用于写报告的时间可能只有半天。现在领导安排你一天写两个报告,但你不会完全停止闲聊,而是不同程度地减少闲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把报告完成了,但质量却下降了。这样一来,看似解决了工作量不饱满的问题,实际上是以牺牲工作质量为代价的。
为什么呢?在工作内容为事务性工作或者工作质量标准容易界定的情况下,员工工作量不饱满可以通过减少编制或增加工作任务的方式来解决。
但是,在工作内容为创造性工作或者工作质量标准不易界定的情况下,减少编制或增加工作任务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对于从事这类工作的员工来讲,需要的是自我驱动而不是外在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员工是否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工作。人们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别人来提醒和催促的,而是积极主动地自我驱动。如果员工从事的是自己热爱的工作,那么他就不需要外在的压力来增加工作量,对工作的热情本身就是无尽的驱动力。如果员工从事的并不是自己热爱的工作,工作只是为了换取报酬,那么缺乏激情和消极敷衍是外力很难改变的。
比如,出版社总有一些编辑的表现远超他人,他们对于寻找优秀著作者有着敏锐的嗅觉,他们提供给著作者的服务不仅仅是出版发行的渠道,而是全方位的增值服务,他们乐于帮助著作者调整选题、制作宣传推广计划等等。他们并不是仅仅着眼于奖金去做这些事情,而是发自内心的热情驱使他们全力以赴。正因为如此,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闲聊与八卦之中,即使偶尔参与其中,他们也会带着自己的热情去观察如何做好一本畅销书。
再比如,热爱咨询的顾问们对于工作精益求精乐此不疲,他们投入大量的时间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并乐在其中。他们听到客户的询问或质疑的时候非常兴奋,而不是极力回避;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为顾客提供价值,而不是哄客户开心拿到咨询费用。他们首先关心能否发挥作用,而不是掂量会有多少的回报。
因此,与其为冗员绞尽脑汁,不如选拔那些热爱工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