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如何制度改掉“陋习”
2015-01-24 15:47:36 来源:中人网 作者:chinahrd 浏览46次
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企业制度流程一大堆但却执行不了或执行打折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保障企业行动力的机制或规则。
企业常见“劣习”
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企业制度流程一大堆但却执行不了或执行打折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套保障企业行动力的机制或规则。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仅要从制度流程下手,更要看这些制度能否约束、训练和改变员工的职业习惯。所以,要管好人,就要敢于破除企业的种种“劣习”,运用管理的热炉法则来教育和训练员工,用规则的约束力改变组织和员工职业习惯。企业管理中常见的“劣习”很多,普遍存在以下情况:
●随意性太强
企业内部制度形同虚设,完全没有按规定执行,内部人情化严重,面子文化盛行,没有规则意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做事凭感觉
做事凭感觉的坏习惯在家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特别财务、采购类的工作,只放心让亲戚朋友做,而“自己人”却又做不好,不仅起不到表率的作用,还影响了其他人的积极性。
●相互推诿
或许这种情景我们都似曾相识:企业不能按时发货,销售找生产,生产找采购,采购把责任推给财务,财务又说,销售不回款让我拿什么付……这就是制造业最为常见的“管理死环”现象。
坏习性之源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企业有这么多的坏习性?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是因为企业缺少规则,特别是能从行为上影响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规则。
制造业向来追求精益求精,讲究的是稳定、可靠,可是,中国文化中的“差不多”主义,并不适合制造业的土壤。所以,张瑞敏说:“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将简单的事情每天都做好,就是不简单。” 国人做事情,往往做到“差不多”就止步不前了。将简单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才是一个人职业精神的完美体现。而制造业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职业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就如同种麦子,上午八点种与九点种有区别吗?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人的影响还很大。
从古代曹操“割发代首”到现代社会处于转型变动期,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这些文化和特定社会时期的影响,久而久之自然养成了不遵守规则的坏习惯。对于企业来说,都是由人组成的,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期,要改变根深蒂固的意识,避免人趋利避害、利己的思想,就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以引导。
一个人融入一个组织,首先是行为上的融入,其次才是思想上的融合。所以,在未能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情况下,首先要对其行为进行限制和引导。在这个人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企业管理者更要深谙“和而不同”的道理,允许人们有各自的价值观,但在行为和习惯上,却要强调标准和统一。
有规则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的自由度,哪一个更大?理论上,有规则的情况下自由度大,因为规则里没有明文禁止的,就都是自由的。为什么高速公路比普通公路快?因为高速公路限定了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上下,不能随意掉头,不能随意快慢,不能随意停顿……这充分说明了约束出效率:减少了随意性,便得到了高效率。所以建立规则首先是为了提高企业整体的运作效率。
【视窗】管理其实真没那么难,也没那么复杂,只要把简单的规则坚持下去、坚持下去,直到形成企业的一种习惯,干部员工的一种习惯。如同登山,并不是每一步的攀爬都能看到效果,但只有方向不错,一步步坚持下去,自然会达到一定的高度,看到他人看不到的风景。
坏习性怎么改
古印度名言说“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规则制度的好坏在于对人的改变,所以企业制定规则一定要从约束员工的职业行为开始。管理者是桥梁,首先是管理者自身的改变,这里说的改变不是学习,而是让人按照要求做事。规则最终就是实现横向管事,减少对人的依赖,减少犯错;纵向管人,只对事不对人。作为管理者不能靠嘴巴去催,也不能靠人盯人的模式,更不能靠哥们义气,而应更多地强调对事谈事,用实际行动传递“定了就干,说了就算”的执行作风。
●用规则约束
俗话说,10个人的管理靠魅力,100人的管理靠制度,10000人的管理靠文化。制度就是“铁规”,保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
有了各种规范,员工就会知道在企业里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自然而然就改掉了坏习惯,形成了好习惯;有了合理的组织架构、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员工能够更清晰自己该做什么,自己的上下游岗位是什么,是怎么进行工作流转和串接的;有了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清楚自己的工作成果达到了公司什么样的要求,使得既能合理评估员工工作的完成情况,更能够达到对优秀员工的正激励和对犯错员工进行负激励的作用。
张瑞敏拿着大锤子砸冰箱,砸的就是大家的坏品性。一次不遵守,就开整改单,两次不遵守就开罚单,开上几次罚单,自然就记住了。管理者要应用动作来训练员工,这样才能改变他们的固有的习惯,从动作入手,通过事情来改人。
●用数据说话
定了制度,如何执行?如果没有有效的执行,还是等于零。只有“用数据说话”,所说的话才更明确、更准确、更精确。用数据说话,讲求的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准则。对于企业的日常管理,可以责任到人,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的零缺陷。数据是衡量一个人、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公司效率的最有利依据。在任何工作当中,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考核和工作监管方面,数据更有说服力。
用数据说话,首先,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也就是年度、季度、月度、每周、每天要完成的工作目标。只有首先明确了工作目标,才能用最后完成的数据来衡量。其次,要严格把握工作进程。有了明确的工作目标,接下来就是如何在工作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工作的过程了。想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就必须严格把握整个工作的进程。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不断研究、不断提升。再次,要实时对工作进行监管。只有进行监管,数据才能真正起作用。
过去我们的管理当中,无形的多,有数的少;定性的多,量化的少;笼统的多,具体的少;务虚的多,实证的少,现在讲究“用数据说话”,少些形容词、副词,只看时间和结果,养成用量词说话的习惯,让工作结果也更直观。
●用稽核监督
好习惯是训练出来的。怎样进行训练?一个词,那就是高频率地“反复”。制度如果是第一道保障,告诉员工该怎么做,那么稽核就是第二道保障,防止他不按照要求做。
稽核查哪里?什么地方查?查谁?什么时间查?这就是稽核过程。让稽核存在于制度、流程等企业管理运营中的每个环节,对于每项工作,建立稽查、复核机制,形成专职检查、互相检查及自我检查的系统及氛围,确保流程制度及各项管理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
“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打败别人,但所有的人都不想被别人打败”,对于稽核结果,进行张贴公示,对未及时完成工作的进行惩罚,让被罚者掏钱还要丢面子,既教育了当事人,也警示了其他员工。通过稽核跟进,既能及时发现问题、让问题无处可藏,又能形成内部制约机制和控制体系,形成雷厉风行的执行文化。
责任编辑:yuanpf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