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村而城市,在许多农村青年眼中,这是张不愿逆转的单程车票。
为何他们急于从土地出走,将父辈倚重的生活方式告别得如此决绝?
“从观念上讲,是传统的思维方式作祟,在我们农村,父母供你读十几年书再回来种地,一定会被认为是家里白养了,在城市里立不住脚才回来的,会被别人骂‘傻子’。”一个和我一起通过升学走出去的同龄人在一次见面后这样告诉我。他也曾在毕业后放弃可观的收入回到老家,准备在农业产业化方面有一番作为。如今,却是远走他乡,忙忙碌碌的如同蝼蚁一样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我实在是受不了那种乡邻鄙视的眼光,创业虽艰难,但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简直让我窒息”。
在乡邻的眼中,走出去意味着一种胜利,对父母来说,是一种引以为傲的自豪,是能够在邻居面前炫耀的资本。只是,对于那些走出去的人来说,这不过是相互之间编织的一个善意的谎言而已。活在城市里,承受生活的压力,无论或好或坏,那种无形的压力时刻都在逼迫着我们向前。所谓的理想,不过是在物欲横流中的一种聊以自慰和用以标榜的谈资。许多次当我们将躇踌满志在坚硬的现实前化作午夜时分的失眠时,远在异乡的父母却将那种想象的电视中的美好强加在我们身上。宽敞明亮的房子、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时尚光鲜的职业、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可现实却是蜗居胡同就着大葱和狗友海吹胡侃到深夜。这就是我们,是两代人对于生活的不同追求。
曾经网上疯传一个段子是关于小明和小强的故事,讲述了两个人分别在乡下和城里的生活,一样的生命轨迹,不一样的人生感悟,曾多少次引起那些在异乡城里打拼的我们的同感,可现实却是没有人愿意去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追寻小强那种恬适的乡村生活。时代的大背景总是在推着个体向前走,无论是主动的追随还是被动的跟随。回不去的乡村,那里有父母的殷殷期望和邻人那毒舌似的言论;进不去的城市,这里有高企的物价和突破不了的户籍。
对年轻人来说,适应抽水马桶油烟机的生活很容易,但对老一辈来说,一些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东西,正在独门独院里逐渐消亡,其中的利与弊,也许只有靠时间的沉淀,才能分辨。正如传媒人石扉客所形容的,我们就像被“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远远地抛弃在不知身处何处的小站上”,小站离故土太远,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城市虽然近在咫尺,却没有了进出的通道。乡村的寂静使得人们失去了有生气家,只能唯物质是从,唯虚华是从。村里羡慕镇里的,镇里羡慕县里的,县里羡慕城里的,城里羡慕大城市的,大城市羡慕国外的。在不断追逐自己阳光下影子的过程中,回归和放弃是我们想象中的幸福。对于蜗居在复杂城市的我们来说,幸福等于简单,而简单的生活往往让人感到无聊,向往小强的生活却没有勇气去抛离这里的灯红酒绿;对于老家的乡人来说,幸福是儿女的成就,而城市承载了这一切,“只要在城里就好”。
在中国,乡村就是现实主义的乡村,是迄今依然艰难谋求生机和出路的乡村。年轻人通过考试、打工等背井离乡,唯一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安于大城市,并且不再想回去。“不再想回去”是极沉痛的现实。说明我们对土地已经没有梦了,没有了幻景,只剩下现实。现实是强征强拆、疾病、贫穷、灾害与差劲的社会保障。没有谁喜欢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如果手里捏着属于自己的泥土,看着青禾在晴天下微风里缓缓生长,算计着一年的收获,那份踏实的心情,对我,便是余生最好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