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心目中的好工作究竟“好”在哪里?扎堆“好工作”背后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构建合理的择业观,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1。好工作,在哪里
——“钱多活少压力小,位高权重发展好”,地处大中城市的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收益良好的事业单位,成为眼下“好工作”的集中代表 2月23日、24日,北京连续举办两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数千大学生蜂拥而至。广电总局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航等用人单位,不出意料成为大学生们的求职热门。
谭雪所学专业是中文,她在故宫、国航都投了简历。“希望不大。故宫提供的职位不少,但求职的人更多。国航招客舱服务员,我觉得模样不太难看的女生,今天几乎都投了简历。”
同一场双选会,记者看到还有私立汇佳学校招教师、吉野家餐饮招见习经理、小鬼当家摄影公司招文员。“会不会考虑这些单位?”“先不考虑吧。收入不高,福利一般,据说还要经常加班。还是想找份好工作。”
谭雪和她的两位同学坦言,对这场期待许久的双选会,她们有些失望。“没什么好工作,多数是小企业,听都没听说过。”她们最羡慕的是那些已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那才是真正的好工作,“收入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高”。
什么样的工作称得上好工作?
中国社科院曾做过的一项职业声望调查显示,人们在择业时最看重的是收入状况,包括固定的薪水和其他福利,总之是钱越多越好;其次会看重美誉度,希望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此外,职业稳定性、工作强度也是人们较多考虑的因素。
相应的,地处大中城市的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收益良好的事业单位,成为眼下“好工作”的代表,赫然排在热门求职榜的前列。
“钱多活少压力小,位高权重发展好”——在大学校园里,更流传着这样对好工作的高度概括。不少大学生表示,虽然知道不太切合实际,但真心向往。有的央企职工一次发相当于27个月工资的年终奖,大学生“蚁族”的收入则始终在三四千元徘徊;公务员仍然有机会享有福利性住房,而不少就职于小企业的大学生却可能连公积金也没有——对比强烈的社会现实,让许多人感到,“好工作和一般的工作差别太大了,进个好单位太重要了。”在这种择业观的驱使下,公务员考试中的一个好职位常会引来四五千人竞争,银行招柜台服务人员也可能吸引大量名校金融系的学生。 2。就业取向集中折射行业差距拉大
——行业企业间不断拉大的待遇差距,容易让人形成好工作“什么都好”并会“越来越好”的观点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理论上讲,无论干什么工作、进什么单位,只要努力奋斗,都有成功的可能,无所谓好坏。但为什么现在就业取向如此集中?
“一个重要因素是当前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差距太大了,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这样认为。
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36539元;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759元,前者是后者的1.8倍。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农林牧渔业,16717元。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1。如果按细分行业,最高和最低之比可达十几倍。上世纪80年代,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6—1.8倍左右。世界上多数国家行业间差距在1.5—2倍左右。企业间工资差距更大。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10年的调查中发现,上海某银行员工工资及奖金人均为29.66万元,员工的其他福利人均6.08万元,合计35.75万元,是当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0倍。
求职时希望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是非常正常、也最普遍的心态。上世纪90年代末,外资企业平均工资较高,而国有部门则效益欠佳,经商创业、进外企当白领成为求职者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体制内单位优势突显,尤其是银行、电力、电信、烟草等行业企业,收入大幅提升,各种福利待遇如年终奖、房补、休假等,种类齐全且水平较高。每到求职时,大家挤破头都想进。
“不同行业、用人单位存在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苏海南表示,正常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结构调整的动力之一,也是人们求学奋斗的动力之一。而究竟是否合理,关键是看这种差距是劳动付出、技术水平间的差别引起来的,还是其他非市场因素导致。目前,社会上对于不同行业、不同工作间收入差距的非议,主要集中在由行政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上。由于垄断部门占有他人无法拥有的资源,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巨额利润,并且在利益分配上有更强的向个人倾斜倾向,使其从业者无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和智慧也能获取高收入。
近几年,这种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以企业年金为例,这项具有补充养老保险性质的福利保障,推出以来主要集中于效益较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会给职工缴纳企业年金的比例极低。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有制造企业中的许多企业获得政府扶持并较快渡过难关,金融企业盈利状况更佳,中小企业则要面对市场萎缩、利润下滑的状况,其从业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进一步显现。这更让人产生好工作“什么都好”并会“越来越好”的看法。
当行业企业间不合理差距长期得不到纠正,必定会产生过度集中的就业取向。 3。好工作有多难找
——多数人找不到好工作,往往不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是存在就业不公平的状况
都想找份好工作,肯定不好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介绍说,目前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非国有单位、中小企业。“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每年在660万左右,其中“211”院校的毕业生就有近百万。而粗略统计,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企业等每年新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六七万个。过去是考大学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则是“四五千人抢一个好工作”。
如此激烈的竞争,大学生们不是不知道。但现实中,很少有人会主动放弃,至少要试试看。更大的问题在于,多数人无功而返后往往不服气,认为找不到好工作不是自己不够好,是就业不够公平。
“这其中无疑有些情绪化、不够理性的东西。但现实是,政府或许在促进就业公平方面采取了大量措施,可某个人只要看到身边有一个靠关系或者靠其他非正常因素找到热门岗位的具体例子,自然就会形成‘不公平’的观点,并且在传播中不断放大。”苏海南说。
一项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谈到“对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排在前两位,且都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影响很大。现实生活存在的类似现象更强化了这一认识。公务员“逢进必考”,但很多人遭遇过笔试第一、面试莫名其妙被淘汰的情况。事业单位在招聘上更不正规,近年来频频爆出“萝卜招聘”事件。至于一些央企以及国有金融企业,干脆不搞公开招聘。
唐先生在一家军工央企做人力资源工作,他坦言,“企业招人,原则上看能力、看素质。但是每到招聘时,打招呼、递条子的太多了,都是方方面面的领导以及合作伙伴,不可能不考虑。”他表示,特别是近两年,公务员要考试,事业单位可能会转企改制,不少人直奔效益不错的央企。最后,如果几个应聘者条件差不多,肯定会招那个打过招呼的。
正因如此,近年来有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最主要的就业歧视,不是性别歧视、乙肝歧视、年龄歧视等,而是在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决定性、排他性作用。
在此情况下,好工作难找已不仅是个就业问题,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有着强大社会资源家庭的孩子,往往能轻松获得众人艳羡的好工作,进而拥有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赢家通吃”的状况既加剧了由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难度,也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不公平感。 4。合理的择业观如何构建
——促进行业均衡发展,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促进就业公平
就业倾向过度集中于公务员、大型国企等用人单位,弊端显而易见,既会弱化有关基础产业的发展、导致整个社会发展不均衡,也会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引导构建合理的择业观显得紧迫而重要。
近年来,每每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有关部门都会强调要“转变观念”。但是,很少有大学生会承认自己的择业观有问题,一些高校里做职业指导的老师多次谈到,跟学生讲“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多半会招致反感。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多人一致认为某一类工作好,肯定是经过比较衡量的。这种想法无可指责。”莫荣认为,引导建立合理的择业观一定要在行业均衡发展、改善收入分配等方面踏踏实实地做工作。比如,我们希望,高校毕业生能更多地到中小企业去就业,那么就必须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使资源配置向中小企业更多倾斜,这样才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2011年,中小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前两年去那里就业的人不仅收入、发展状况堪忧,可能连工作的稳定性也无法保证。如果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一直是这样,怎么可能让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对其心生向往?从整个社会而言,合理的择业观应当是多元的。而要实现这一点,就要求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行业企业都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发展。
“作为大学生来说,想到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工作,想用最短的时间提高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使自己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苏海南说。但是,这肯定会造成很大的就业困难,需要进行疏导。一方面,应当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调高、扩中、提低”,治理分配不公现象,特别是其中利用垄断地位取得的超高收入等,让多数行业、职工都有获取较高收入、获取社会较高认同的可能,从利益分配上矫正就业取向过度集中的问题。另一方面,每一个时期社会上都会存在少数大家公认的好单位、好工作,这就要尽量破除就业过程中种种不合理的障碍以及那些垄断行业、权力部门的就业壁垒,尽可能实现公平就业,形成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的市场经济规则。在这样的环境中,高收入和高能力、高风险、高投入相匹配,有助于求职者拥有更加理性的心态。
在强调社会的责任外,有关专家也表示,构建合理的择业观,求职者个人也需积极调整心态。从长远讲,判断工作的好坏不应只着眼于当前收入高低、工作轻松与否,还要与个人兴趣、特长、发展趋势结合起来。莫荣谈到,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帮助、支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的政策,相关扶持、补贴越来越完善,大学生应当正确看待这样的机会。苏海南则建议,改变就业过度集中的倾向,需要一个过程。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如果心目中理想的岗位一时找不到,但有一个岗位大体上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也不妨先就业、再择业。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