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对于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双重影响,合理吸收其精华,再融入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结合国内相关实际,将有利于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于20世纪70年代逐步传人中国。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也更加重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及创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模式,均有重要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通的基因
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基本定型,其五大主流派别分别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在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作为一种成熟的观念形态,儒家思想源于孔孟,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确有其不容置疑的成就和价值,它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
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爱人”,是孔子确立的最高道德准则。他还系统阐述了所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论语·雍也》记:“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道出了孔子所向往的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个人修养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文与质。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协调得恰如其分,才能成为君子。那么二者应如何调配呢?“质”即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所谓“文”是指人的外表的修饰,及后天的“诗书礼乐”教养,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修饰。“质胜文则野”说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天性中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所以需要后天的“文饰”来弥补其不足。如果后天“文饰”不足,就会将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较粗野、鄙俗。“文胜质则史”说明,后天的文饰也应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如果后天文饰彻底掩盖了先天本性,那么这将遮蔽人性本有的质朴纯粹的良好素质。因此,要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格的人必须达到“文”与“质”的恰当协调,实现二者的最佳结合。“彬彬”即文质的协调配合。“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到“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其言谈举止应该与内在的美好品质达到统一,“质”和“文”两者都不可偏废。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体现出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呢?孔子在《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内返“质”,外修“文”的言论,并要求将这些思想贯穿于君子的言谈举止和立身行事中。《论语·卫灵公》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一个君子要将“义”作为他内在的人格操守,要以“礼”来约束、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学会反思和自省,要以“谦逊”的方式与人言谈,要以“诚信”的态度与人相处。只有做到了这几个方面,才真正称得上是君子。可见,孔子理想的君子人格是将“道义”作为自身内在的“本性”,将文明规范的礼仪作为行为的外在“文饰”和约束标准,谦逊而忠诚地持守这种道义,并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它。
具体到君子如何与他人相处,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又提出了“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恭敬他人就不会受到侮辱;对他人宽容厚爱,人们就愿意亲近他,与他共事;诚信待人,就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反应敏捷,则容易成功;帮助他人,则易团结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恭、宽、信、敏、惠的内在品格,他的外在行为才是适宜而恰当的,他也才能成功地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实现自我的工作目标。
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虽然是针对特定时代和特定情况提出的,但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依然和现代精神具有诸多相融相通的层面。这是由于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具备人类恒久的思想魅力和精神追求,一直受到不同时期思想家的重视并不断获得新的阐述和弘扬,与新时代有更多的契合。正因为如此,20世纪60—7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飞速发展的新加坡,就曾从儒家思想中吸取营养,并受到世界的密切关注。如今,中国正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这一社会转型与企业转制的态势下,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内核与价值并未锐减,而是依然对现代企业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儒家思想中的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现代企业精神是相通的,与现代企业管理也是相融的。这种基因,构筑起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现代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传统而有不同的模式。同样,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可以有多种模式。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这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能的,由此可以形成和提供与西方企业不同的、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资源及科学模式。
二、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意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儒家理想的人格思想,也是具有活力和积极意义的文化基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几个核心要素:规范力——约束人,从心理上、行为上促使员工遵章守纪;导向力——号召人,引导员工把个人理想凝聚成企业同一目标;凝聚力——团结人,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内聚力强,员工精诚合作;激励力——鼓舞人,提升员工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工作,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格的培养为追求。这几个要素,从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线索。
(一)对人认识的殊途同归
儒家对人的认识,最先开始于对人性的假设,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发展了“性相近”的观点。
孟子提出了人性具有善端的“性善说”,他的成长理论的重点是如何不失善端并不断扩大善端。由于人的道德属性“善”已包含在人自身之中,因此“寻善”不是向外部觅寻,而是反身而诚,内心的修养便成为修养的重要环节。这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有借鉴作用的。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依赖于外在因素的调动,关键在于主体的自觉自愿。
荀子则以“性恶论”为出发点,提出了“注重习俗,积善成圣”的成长之道。显然荀子与孟子不同,他较注重的是“修习”过程,强调习俗环境和修行,这是他对孔子“习相远”的发展。“注重习俗”和“积善而不息”的成才环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现代企业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和提高员工的素质,正是上述两个环节的体现。
无论是孟子主张的“性善论”还是荀子倡导的“性恶论”,最终的目的还是向善,要人们能够成为君子,这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均有启发意义。
(二)对人的要求和管理
1 组织中的以和为贵
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伦和谐,如何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谐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及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
对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而言,以和为贵、和谐是追求真善美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是企业伦理道德的理想境界,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准则。当今企业道德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管理者与下属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亲密无间、友爱互助,这与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脉相承。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凝聚力”的体现。
2 与人相处的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想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具备“仁者爱人”的素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可以突出强调人的仁爱之心,并以一定规章制度及奖惩方式号召员工之间互容互谅、团结友爱,用高尚文明的思想教导员工,提高其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从开始的“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慢慢转化,使企业上下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友好和谐地相处和协作,使整个企业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力资源的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公司的其他员工,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团结公司各层员工,使企业利益达到最大化。这一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导向力的最好说明。
在一个群体中,上行下效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一个严于律己、胸怀宽广、睿智而宽容的领导者不仅能赢得下属的敬重和信赖,还会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具有众多美德的管理者,将决定企业群体的良好品格素质,左右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预示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说到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性的管理、对心灵的管理,是对人类美德和智力的开发,以德行影响员工、以真诚感化员工、同员工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是企业高速发展,产生奇迹的催化剂。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文化背景下,最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管理,以德行影响人、以真诚感化人,建立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适合中国国情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3 贵“义”轻“利”的价值观
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名言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君子讲究的是义,小人讲究的是利。他还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论语·宪问》)即要用道德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财富该取的才取。把孔子的全部言论联系起来看,他并不完全否定物质利益,但认为获取物质利益一定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并认为“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要重视道德境界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这些都是古人对君子的要求和管理,但对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遇到义与利的抉择时如何调整心态,在公私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发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都有启发意义。
4 君子讲求“诚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无欺,把“信”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将其看成社会关系中一种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会寸步难行,讲究诚信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此外,儒家还认为,诚信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原则;诚信是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
在企业中,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也应该建立起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员工对企业忠诚,企业对员工信任,大家一心向着企业的发展,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努力工作,为公司谋得最大的利益。
5 注意礼义廉耻和正身自律
儒家思想认为,君子的德行需要靠“礼”来约束。“知礼以立”、“克己复礼”,“礼”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制度化体现,主张在等级秩序之下协调人们的行为。孔子认为社会要安定团结,个人要发展完善,没有礼的约束熏陶是不行的。“礼”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礼”既有威猛的一面又有柔和的一面,它讲究先以善恶美丑礼义廉耻教化人,从内心激发人的自觉和主观能动性,再辅以法律。儒家的这种礼法观念对于今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才的教育与组织很有借鉴意义。企业要想有战斗力就必须有凝聚力,而凝聚力产生于统一的管理和纪律,统一的思想和部署。而以往管理工作,要么强调以严格死板的制度规范强化人的思想和行为,要么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事实证明这两种做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应该是刚柔并济,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要想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明确员工各自在企业中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将其以适当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确立下来。
儒家思想中的“礼”,还有促进正身和自律的作用。“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纯粹依靠强加的外来压力,而是也很注重内部的自省。“礼”的约束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正身和自律来实现。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正身和自律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行动,是“仁”的表现,它出自人心灵的规定性和自觉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强调的规范力,也应该用这种思想教化员工,使之从内心深处加强正身和自律,不断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加强自我修养。领导者注意正身和自律,就能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勇于进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被管理者做到正身和自律,就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任务。一个注重正身和自律的集体可以节约很大的管理成本。
(三)适应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
孔子所要实现的君子人格,内要以“仁义”为本质,外要以“礼仪”为行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恭、宽、信、敏、惠”的优良人格品质,才能在具体实践中进退有度。儒家这种文质并重、内外兼修的君子理想对人力资源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一个有着良好人格修养和高尚情操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必然能在千变万化的现实工作环境中,体现出良好的应变能力,合宜适当的行为礼仪。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的工作对象是“人”,这种被传统文化影响、感化、教育、塑造并规范 的个体。最终,对人的理想管理方法是实现人的自我管理,单纯依靠任何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都不能很好地解决所谓人性中的弱点。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其扮演的不仅是管理者的角色,也同时是被管理者,要对公司的所有员工负责。首先,要能够协调公司各部门和人员的组织关系,做到部门与部门、人员与人员之间和谐统一,对于高层管理者可以偏重于道德约束,对于基层人员可以偏重于行为。其次,人力资源工作也是一个决策性的服务工作,它的职责是为企业挖掘优秀员工,不仅要知人善用,了解每一位员工的特点,将其用在最合适的岗位,更要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要不但是最好的聆听者和艺术的沟通者,还是严谨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者。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要比其他员工有更强的自律和自省意识,用更加严格和苛刻的行为准贝崃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既不能脱离员工,以管理阶层自居,也不可以成为员工的附庸,无原则地附和与迁就。此外,人力资源工作者手中掌握着公司的诸多内部信息,公司的重大决定也是先于实施前知道。因此,还一定要严守公司秘密,不可随便传播公司未公布的任何信息。
另外,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家,它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人治,而人治则依据的是一种理情兼顾的精神。如果一个企业只把员工当做被管理者来看待,而不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处理各级员工之间的关系,该企业就容易出现人的异化。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中国的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在探索新发展的进程中,儒家文化无疑是可资利用的深厚的资源。
三、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负面影响
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迫从的,然而,它同时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会与当代科学管理中的某些观点相悖逆,对中国当代经济转轨中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重均同而轻个性的偏向
儒家理想人格思想强调文质彬彬,认为只有懂得仁爱,重视礼仪,讲究情义,外在和内在相互协调统一,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君子,但这忽略了个人的需求,缺乏对个体地位的认同。它虽然处处讲人,但真正重视的是人所属的团体。在“均同”思想影响下,总体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个体则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这种总体对个体的排斥,构成了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本质。这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具体表现为:第一,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和方法上趋于共同,缺少特点。第二,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更讲公平,不讲效率。工资水平分配上各岗位工资基本相同,不按贡献拿工资,造成员工工作积极性减退。长期以来这种“求和去异”的儒家思想,造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依附性和均同性思想,顽固地保护着人们的心理长城。第三,以往在企业职工个性上,共同性胜于特殊性,群体性高于个性,使职工个性长期处于抑制和闭锁状态,个人需要绝对服从组织的利益,排斥任何的“个人主义”。结果,使一些企业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二)重传统而轻变翠的偏向
由于儒家理想人格思想讲求“忠孝、礼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容易重传统而轻变革,传统意识潜移默化地决定着管理者们的思考方向和界限。因此,在培训员工时,应克服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鼓励员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勇于尝试在变化中求发展。
以上两个方面也可以引申出入力资源在管理中的另一个问题:文化的包容性。这对于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美国能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世界第一流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全球化方式引进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人力资源。美国以全球化方式引进的人力资源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要为中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找一条科学管理之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尽管中国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实际上它无法摆脱历史的沉重羁绊和局限。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之前的时候,我们发现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知识的更新和西方工业社会产生的巨大变革,已经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新问题。这种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向应是:应变、求实、进取、创新、攀高。因此,革除儒家思想中的负面影响,是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综上所述,中国伦理道德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驱动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民主化、人本化趋势实质上是伦理化趋势,人的行为受伦理道德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儒家理想人格思想中许多好的要素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今天,我们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解析,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将其合理成分和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科学精神相融汇,结合中国现实,将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科学模式。
阳明心学,做人的大智慧 每次阅读王阳明的时候,我总是感觉很遗憾,不是因为内容不好,而是遗憾自己怎么知道得这么晚。阳明心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具有真…[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