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质量
2017-11-03 14:47:28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作者:未知 浏览46次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向好。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不均衡、就业质量待提高的问题依然突出,非标准就业、人工智能等新问题出现,这些给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整体稳定向好。与此同时,就业结构不均衡、就业质量待提高的问题依然突出,非标准就业、人工智能等新问题出现,这些给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挑战。
重点就业问题需持续关注
当前,在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
第一个问题,是就业结构问题。
首先,行业结构矛盾突出。当前,各行业就业形势差距明显,新兴行业,如互联网、电子商务、保险、基金、证券、交通运输以及中介服务等行业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传统行业,如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印刷、包装、造纸等行业的就业景气指数较低。测算显示,新兴行业与传统行业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的差距高达26倍。
其次,区域差距较大。一些地区就业形势持续向好,而一些地区,如大连、沈阳,目前就业市场景气指数仍较低。
最后,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突出。在山西、东北等地的相关调研发现,目前,出现了新的“4050”就业困难群体。这些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转岗存在困难。另外,这些人的就业观念跟以往下岗人员的情况不一样,由于当前我国托底政策等保护性措施比较好,这些人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给他们提供岗位也不愿意去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失业人群需要引起关注。目前,一些城市出现了“啃老族”,这些人就业意愿下降,有的甚至退出了劳动力市场。
在就业结构问题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去产能涉及的问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肯定要与之相适应,实现对接。产业转型了,人必须转岗,而在转岗过程中,必然有一段时间失业。不管将其归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或者是周期性失业,这些总会发生,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目前,去产能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但是,解决结构问题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中国产业要转型,劳动力市场就需要增大灵活性,为此,需要做很多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就业质量问题。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一项对山东淄博和四川成都中职毕业生毕业3年后就业质量的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就业率达97%,有的学校甚至接近100%。但在引入就业质量指标后,通过对包括工资、工时、工作环境、社会保险、工作稳定性等七个指标的调查,发现就业质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比如,这些毕业生毕业3年时,工资大约2250元钱,每周工作时间达到58小时,换算下来每小时工资不到11元钱。
另外,中职毕业生,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非正规就业的比重日趋上升。国际上最新的概念叫非标准就业,在非标准就业中,确实有一部分属于新经济产业,这可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就业质量也不一定低。但从收入、工时等角度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仍然是被动的选择,就业质量不高。
国家统计局委托中国就业研究所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教育部提供的数字———68%,没有大的区别。但这里面,非正规就业或灵活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比例较高。
第三个问题,是农业对就业的影响。
测算显示,2015年后,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递减。但农业的问题非常复杂,其对就业的影响需要长期关注。比如,我国的大米等粮食作物本身竞争力不足,受到国外的竞争和挤压。农业的出路,也是农民的出路,就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除了技术进步,就得引入机械化,实施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但如果农业要实施大规模的集约经营,要释放多少劳动力出来?这将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一定的压力。
第四个问题,是人工智能、机器替代劳动等技术进步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过去10多年间,我国的制造业都已经广泛实施了机器化。服务业领域也面临着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国内外的发展表明,机器替代劳动加速的标志是自动售货机在服务业得到广泛采用。当前,一些企业开始考虑机器换人,包括银行都开始考虑引进机器人。从长期来看,这对就业会带来负面影响。
对前几次工业革命的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中性的,就业人数有减少也有增加。但这一次技术革命不同。谈到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基本都是持悲观态度,哈佛大学的Freeman教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谁拥有机器人,谁将拥有世界”。有研究表明,人类工作的60%,甚至80%,未来都有可能被机器替代。这个问题,我们应高度关注。
完善制度深入研究就业新问题
要进一步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一些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要完善失业测量和统计。建议尽早公布调查失业率,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登记失业率指标体系,增加就业质量的反映指标,比如工资、工时、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等。需要认识到的是,对失业率指标是否优良的判断,不应过度关注其过高或过低,还应关注这一指标是否随着经济状况变化而变化,随着实际就业市场状况变化而变化。因此,增加敏感度,或者增加与经济变化的吻合度、测量的灵敏度,是未来相关制度、工作改进的方向。
第二,从长远来看,需要加强对一些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比如,非标准就业与标准就业是替代关系还是补充关系,新技术革命与就业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关于过度教育和工作错配问题,当前和今后就业结构优化指数议题,等等,都需要加强研究。
责任编辑:yuanpf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