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引用这个案例是一个留学案例,但在工作中又是常见的类型:
有一位薛小姐在法国留学时,得知巴黎一家著名企业要为在中国开设的专卖店招聘主管,于是决定去应聘。这家企业招聘的要求很高,内容包括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美感、创造力、领导才能等等。
薛小姐在首次面试中表现得十分自信,也很出色,加上自己是中国人,学成之后会回中国发展,比其他竞争者更有优势,她认为得到这个职务是十拿九稳的。但没想到的是:面试后,很久才得到复试的消息,而且从主考官通知她的语气中,显得比较冷淡,没有太多的热情。
薛小姐是一位很懂得反思的人,她想: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自己哪方面出了问题?
这时她想到了一个情景:进门的时候,主考官的目光在她齐腰的长辫子上停留了一会。她突然意识到,问题会不会出在这一头她留了10多年的长发上?因为她应聘的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以经营服饰和珠宝为主的企业,办事干练是公司员工的总体风格。招聘的主考官,就是一头齐耳的短发,显得特别精明能干。
她想:是不是因为这条长辫子,让主考官担心她无法融入企业的整体文化呢?
在一些外国人的印象中,辫子恐怕仍然是保守的象征。于是,薛小姐一咬牙,剪去了她一直视为珍宝的及腰长发,并选择了一款与主考官风格相近的套装去复试。
她的分析一点没有错,当她再次出现在主考官面前时,主考官一看到她那一头短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然后会心地一笑,说:
"看来你已经准备好了。"
复试十分顺利,薛小姐很快就获得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位。
长辫子是薛小姐个人的所爱,但当她意识到自己所珍爱的东西,也许与企业整体风格有冲突时,便毅然决然将她剪掉,最终赢得认同。
或许,主考官看到的不只是她剪掉长辫子的勇气,更是那种体现在取与舍之间的职业素养。
在职场中,很多人未必留着薛小姐那样的长辫子,但却留着思想等方面的 "长辫子"。这种无形的"长辫子",实际上是他们向来珍视的一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这些优点按常理是应该引以为荣的。可有时候,优点也可能成为事业发展中的瓶颈。
不能说这些"长辫"不好,但是,当它与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相冲突的时候,就要看你是否有勇气将它"剪掉"了。
惟有将它们"剪掉",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迎来职场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大限度激发生命潜能
每个人都有很多没有激发的潜能。美国学者詹姆斯有这样一项研究成果:
"普通人只发挥了他蕴含潜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绩相比,我们不过是半醒着的。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很小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有一个弱点:取得了一定成绩,就认为自己的水平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不愿意也不相信自己可以往更高的地方迈进,不相信自己还有没有挖掘出来的生命潜能。
而"空杯"的好处,恰恰是让自己能经受生命极大震荡,逼自己反思和成长,去创新和改造,最后激发自己都无法想到的生命潜能,创造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生命奇迹。
我们先来看日本音乐家小泽征尔的经历。
小泽征尔从小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父母也因此大力地培养他,让他上最好的音乐学校学习指挥。
他不负众望,顺利地毕业,而且还去欧洲继续深造。
没过多久,他就在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不但如此,他还得到了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赏识并亲自指点。这对于一个从事音乐的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耀与幸运。
在巴黎的两年,小泽征尔进步非常快,成为了相当引人注目的指挥家,并受聘于纽约爱乐乐团和美国最大的演出公司--哥伦比亚艺术公司,成了一名乐队指挥。
小泽征尔的成功引起了日本广播公司交响乐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聘请他回国,担任该乐团的常任指挥。
对于他来说,这是很高的荣耀,而且他也非常高兴能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于是很快就接受了聘请。
他满怀信心和热情回到了日本,准备在舞台上一展自己的风采。
可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是,第一次正式演出,他就遇到了一件让他感到愤怒和耻辱的事情: 偌大的舞台上,只有他一个人站在指挥台上,而乐团的成员,一个也没有到场!
原来,虽然年轻的指挥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可乐团的成员们却对他很不服气。因此,他们拒绝参加演出。
公开被"晾"在台上,这给年轻气盛的小泽征尔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他怎么也没想到,在国外辛辛苦苦学到的本领,回到祖国却遭受了如此的冷遇。
尽管他已经是很优秀、很成功的音乐家,但别人对他的优秀却并不买账。
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愤怒、挫败和侮辱。
不过,他并没有灰心丧气,不就是不被人认可吗?既然以前能够成功,以后也一定能够成功。之后,他毅然离开了日本,去了美国。
除了潜心学习之外,他还担任了芝加哥团拉维尼亚青年节的指挥。同时,他还兼任加拿大多伦多乐团的指挥。丰富的阅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使他的指挥技艺更加精湛。
五年后,他离开美国到世界各旅行,并经常担任客席指挥。各种不同的音乐流派、艺术风格他都接触过,并经过他的博采众长、整理加工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
他获得了更大的、真正的成功:他指挥的演奏会使观众掌声不绝,西方舆论界称他为"当今世界著名指挥家。"
当他再次回到日本时,他已经创造了很多音乐家难以媲美的辉煌,并受到日本各方面的热烈欢迎。
小泽征尔从优秀到经受挫败,再通过"空杯"到更优秀、更辉煌的经历,说明了这样的道理:
第一,真正的卓越,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劳永逸。
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定成绩就可以永享荣耀的想法,是扼杀自己更优秀的可怕想法!只有不满足过去的成绩与优秀并不断超越,才会从优秀走向卓越。
第二,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生命潜能,只有勇于去挖掘,更大的潜能才会开发出来。
第三,潜能往往不是"拿"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这种激发,往往来自一次大的震荡,以及在经受震荡后的"空杯"。
第四,"空杯"并不可怕,即使是被迫"空杯"。
虽然"归零"的过程往往很痛苦,但对一个负责的人而言,痛苦会帮助我们开掘出生命的新源泉,跃上人生的新高度!
不要害怕和拒绝"归零",对一个要超越命运的人而言,"归零"能够让你找到内在的力量,并让潜能加倍释放!
成为杰出的创新者
现在,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时代潮流。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正式明确将我国建设为创新型国家,这更是将创新的价值,提到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高度。
很多人都把创新看成做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觉得与自己相距遥远。这样的观点其实是不正确的,即使不是专业人士,只要用心,同样的可以有很大的创新。
我们不妨来看看电话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贝尔是美国一个教语言学的老师,有一次,他偶然从报纸上看到有关电的介绍,于是开始琢磨:也许可以根据电的原理,让距离遥远的人也能实现通话的梦想,也就是电话。
他的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大家的嘲笑,都说他是在白日做梦,绝对不可能成功。一是通过电来进行远距离通话,那只是天方夜谭,一点都不现实;二是贝尔连最起码的电学知识都没有。即使要发明电话,比他专业知识强的人多得是,怎么也轮不到他。
但贝尔偏偏不信这个"邪"。他坐上火车赶到美国首都华盛顿,专门去拜访著名的物理学家大卫。当他鼓起勇气向大卫说起自己的构想时,得到了大卫的肯定。大卫说:从原理上讲,他这种思路是有可行的。
他告诉大卫,自己并不懂得电学知识,但这位物理学权威却只说了3个字:
"掌握它!"
有了大卫的鼓励,贝尔信心大增。通过几个月认真的学习,他掌握了丰富的电学知识,最后终于发明了电话。
很难想象,这个当今应用最广、价值最大的发明之一,竟然出自一个非专业人士之手。这样的故事,是否能够鼓足你也成为创新者的勇气呢?
其实,很多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是由看来最不可能成功的人发明的:
钢筋混凝土的发明,使建设高楼大厦成为可能,并直接影响到现代城市的发展,而其发明者,竟然是法国的一个花工;
安全剃刀给全世界男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而它的发明者吉列,当初只是一个推销员;
发现哈雷彗星的哈雷,在大学学习的并不是天文学……
贝尔、吉列和哈雷等人的成功,固然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但首先源于他们拥有空杯心态!
如果他们像大多数人那样,认为发明和创新只能是专业人士的专利,那么只能与那些发明和创新失之交臂。
正因为在心理上"空"掉了"发明和创新只能是专业人士的专利"这样的观念,他们才在很多人否定的目光和声音中,成了时代最优秀的创新者。
假如你也有这样的空杯心态,并能为此不懈进取,同样也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创新天才!
提升事业和人生境界
人生是一场盛宴,绝不只是一道好菜。
生活比我们所感受的要广阔得多,尚有很多新的体验有待探索,很多新的深度有待探测,很多更好的东西有待我们品尝。
遗憾的是:很多人总是看不到这一点,或者小得即喜,不去进一步开拓,或者认定现有的状况就是永远的状况,即使一点也不满意,也甘于"认命",这样的人生,不要说对盛宴毫无感觉,甚至一道好菜也品尝不到。
但是,拥有"归零心态"的人却不一样,他们不仅能够创造并享受到人生的盛宴,而且还会不断提升事业和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