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在苹果的6年时间里,李开复担任过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也是当时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他的团队发明了点燃多媒体革命的Quick Time软件,也帮助促成了像iphone这样的奇迹。最为重要的是,李开复在苹果逐渐地理解了纸上谈兵的理论创新是无用的,做产品必须与实际相互结合。1996年,李开复辞掉了苹果公司副总裁的职位,进入当时美国硅谷最酷的公司,SGI电脑公司。
记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选择,机会是怎么出现的?
李开复:到了95、96年,公司一年又一年地裁员,而且又来了一个首席执行官,他非常不得人心,我就觉得苹果这个公司可能待不下去了,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在积极地找的时候,SGI就找到我,。。。SGI当时的电脑,它打造了比如说侏罗纪公园,还有玩具总动员,还有魔鬼终结者,这所有电影里面的这些动画也好,特殊效果也好,都是SGI的软件硬件所做出来的,所以非常地让人向往,觉得是一个像魔术的公司一般。(00:29:57)。。。他说开复你自己来选吧,你要做什么,我们帮你量身打造一个部门让你来管。我觉得一个公司能够想要得到一个人才,愿意付出这么多,。。。我觉得这是我不可以说不的一个机会。
记者: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是不是看走了眼,因为这样的一个公司结果只待了两年,而且它的全盛时期很快就过去了?
李开复:对,后来证明是看走了眼,。。。当时我应该更仔细地去审视,SGI也是同样,因为微软和英特尔做出来的机器也可以更低的价钱做出百分之七八十它的功能,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会造成它走下坡,我太相信了这些工程师会再创一个奇迹。当然这些工程师没有创奇迹,我也要负责任,然后新进来的CEO就把不赚钱的部门砍掉,然后我的部门就是这样被砍掉的
记者:这两年的收获又是什么?
李开复:我觉得我们人的每一次挫折,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惩罚,应该当做一种学习的机会,那么我们做这个三围浏览器是错的,就错在我们专注怎么创新,。。。你就要做对用户有用的产品,。。。但是无用的创新,是不可取的,很不幸的,我们的三围浏览器,就是不太有用的创新。
解说:1998年,李开复一边做着离开SGI公司的交接工作,一边继续在美国寻找工作。不久,经朋友介绍,他进入了当时世界知名软件公司——微软公司,并受命在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记者:在微软工作,又回到中国来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
李开复:这个主要其实是我心中多年我知道我父亲他遗愿他想要我做的事情,我父亲其实是一个不苟言笑的长者,但是在他过世的前两年,他回到了他的故乡四川,他在49年到了台湾,在台湾过了大约40年的岁月,但是我发现他回到了故乡四川之后,他的整个感情就被释放出来了,他谈到他的母亲,他的故乡,故乡的亲人,还有所有的点点滴滴,他就会流泪,就会希望他的孩子有一天能够回到祖国来发展,在后来他生病之后,他在他的病榻上也总是想着这件事情,他甚至做梦,都梦到一张纸上写着中华之恋,那么他的这些爱国的情操,对我们这些孩子都非常,我们都非常感动。。。。但是当英特尔和微软伸出橄榄枝以后,我就觉得,如果在这么一流的企业工作,回到中国,这个也许是我可以更深地理解我父亲为什么这么热爱中国,也许我可以找到一些我自己的心中的感觉,也许我可以在这些公司里面,发挥我的能量,也帮助一些中国的员工,在这些公司里面能够成长。
记者:98年当你回到中国,进入到中关村之后,给你留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现在还记得吗?
李开复:记得很清楚,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就觉得说这个中关村跟硅谷比起来,有很多地方很相似。
记者:什么相似?
李开复:有清华、北大,有那些有欲望创业,创新的人才,然后有一个成长非常快的市场。
记者:不同又是什么?
李开复:就是一切都不成熟,一切都不成熟,学校的环境不成熟,没有做最好的研究,企业做的都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当时,没有非常高深的这种产品,风险投资也不清楚,一切都在这种摸索,学习当中。
记者:那当时对您来说,三十出头,要进行一个从零到有这样的一个创建的工作,万事开头难,最难的是什么?
李开复:最难的应该还是找人才,因为当时我认为我会需要从海外带一些海归回来,因为当时中国的科研还比较落后,但是很多海归都不愿意跟我回来。然后我觉得我在中国需要招一些博士,但是当时的博士他们的水平又不成熟,但是我还是执着地去找我所有的朋友和他们的朋友,和他们的朋友,最后终於找到了张亚勤还有其他的一批优秀的这种研究员,他们愿意回到中国来。然后同时我们在中国也找到了一批也潜力的博士,虽然他们的博士论文不够微软的水平,但是我们就破例收了他们,给他们两年的试用期,最后大部分也达到了公司的期望。
记者: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用了两年的时间?
李开复:其实它从创建,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大概花了五年的时间,其中前两年是我做的。。。。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是一个对微软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因为它成为一个不仅是论文,还有专利最多的一个研究院,而且它做了很多成功的技术转移,帮助了微软众多的产品。对中国来说,我觉得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证明了中国人是有聪明才智,是可以在中国这个土壤上,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就作出世界一流,亚洲第一的一个研究院。这个我觉得是我留下来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他为何要离开?
记者:为什么要放弃微软进入谷歌?
李开复:每一个人他应该感觉世界因我不同,公司因我不同,。。。但是我当时没有这个感觉。
为了他,两家最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惊险一跳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记者:这段日子的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度过的?
李开复:应该是我这一生最痛苦的几天。
面对面董倩专访创新工场任董事长李开复博士正在播出
解说:2000年,李开复在微软中国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之后,被微软调回总部工作。2005年,李开复再一次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加盟谷歌。担任谷歌中国区总裁。
记者:为什么要放弃微软进入谷歌?
李开复:我觉得主要有三个理由,第一个是谷歌可以让我回到中国工作,第二个是谷歌是一个特别能够迅速在互联网创新的公司,那么相对来说,微软是一个比较稳重的,过去的传统软件业的大公司,那我更希望进入一个谷歌的这种奇迹魔术师的创新,像童话世界般的一个每一个人都很快乐地工作的一个环境。
记者:在微软和谷歌之间,机会是怎么出现的?
李开复:机会其实就是我一直在关注中国,在关注谷歌,我被调回微软,。。。 2000年到2002年做得很快乐,在比尔盖茨身边学到很多东西,03年开始,就觉得是一个机器里的零件。
记者: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机器里面的一个微小的零件吗?
李开复:从宇宙的观点是,但是我觉得每一个人他应该感觉世界因我不同,公司因我不同,这个工作我能够独特地帮他做得更好,但是我当时没有这个感觉。因为可能公司太大了。。。。当时我记得五月的有一天,2005年的5月,有一天我在新浪上看到一条消息?
记者:在美国。
李开复:我人在美国,但是我还是在新浪上,因为我想回中国嘛,会在新浪上看看这,看看那的,然后就看到了谷歌在中国有建办事处的可能,然后我就发了邮件给谷歌的CEO。
记者:当时做这个选择的时候,你多大岁数?
李开复:当时四十多岁吧。
记者:我在看您自传的时候,觉得当时谷歌吸引你,你用两个词,一个是它很酷,一个是它很炫,这恐怕不是四十多岁的人应当追求的吧?
李开复:一个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岁的人,都应该追随自己的心,听从自己心中的声音,告诉自己说这是我想做的事情,而且一个二十岁到六十岁的人,或者七十岁的人,都应该继续学习。。。。我觉得任何的一个在任何职场,任何公司工作的人,他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在学习,没有在成长了,这就是换一个工作的一个原因。
记者:但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往往喜欢安定,一辈子,一生可能找一份好的工作,。。。为什么你没有这个思维?
李开复:我觉得这样一点都不好,我觉得一生的安稳,那么你对世界有什么样的贡献?你为世界留下了什么?你的一生活的真的很快乐吗?你真的能够最大化你的影响力吗?你真的每天会迫不及待地想上班吗?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会问自己的问题。
记者:每天都会问自己你想迫不及待地想上班吗?
李开复:当然会了,当然我这职业生涯有很多段时间不想上班,觉得宁可去陪家人,或者是做我喜欢的事,做我喜欢的这种我的嗜好等等,觉得上班很枯燥,没有学习成长,这就是为什么要换工作了,我觉得人生在世这么短,如果我们只求安稳的话,那只是活了一生,并没有引领一生,并没有让这一生发挥出它应有的意义和光芒。
记者: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就是选择错了,万一要是错了呢?
李开复:我觉得我们要做选择的时候,一方面要问自己的心,什么是我最渴望的,什么是我的内心和直觉告诉我应该做的,另外一方面也要做好你的功课,来确保你的新选择不会让你失望。所以我跟我的朋友打听了,你们在谷歌工作,感觉怎么样?是不是真的有承诺加入中国?要在中国设办事处,你们在谷歌觉得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什么?然后我也问了CEO,在他雇我之前,你会给我多少资源,你是不是在中国真的有耐心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我觉得要听从那些。
记者:事先要把埋伏做好,然后一次出击成功?
李开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