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网友在微博上讲述了一起实习生“拒订盒饭”事件: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要求一名实习生会后给大家订盒饭。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这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众网友纷纷跟帖“吐槽”身边的“90后”实习生:不懂礼貌、太自我、目的性强、不会与人相处……更有专家对“90后”特征进行了总结:性格独立有余,生活独立不足;精神断乳提前,生活断乳滞后。(《中国青年报》11月5日)
每一代人都是在特定的物质、人文环境中长大的,环境滋养着一代人的心灵,也容易形成某种集体性的“代际性格”。“90后”是网络时代的宠儿,青年学学者黄志坚将“90后”性格养成的环境精辟地概括为“出身于独生,生活于市场,长成于网络”。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年人,与他们之前和之后的每一代人一样,其性格同样有好有坏。1989年出生的作家蒋方舟曾将“90后”描述为“掌握着最领先和敏锐的工具,获得最全面和前沿的资讯,却过着最封闭最自我的生活”。这一代比起他们的前辈,其自主性、个性更为鲜明,既前卫又自我,既开放又封闭,既实在又旷达,既知天下事又少不更事,因而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恐怕也比他们的前辈更为剧烈。
涉世之初,人们对“90后”的印象如何?不愿订盒饭、做杂事、怕吃苦、对长辈直呼其名、不擅于待人接物、做事就要待遇、讲名利等,诸多毛病由此可见一斑。而对“拒订盒饭”的集体吐槽,也反映了人们对于青年人“不懂事”的普遍担忧。从网络回到社会,从学校来到职场,从书本走进现实,从宠爱有加的家庭转向前路漫漫的世路,的确有太多礼数、规矩要熟悉,这既是一个后天习得的过程,也是一种角色转换的过程。“90后”的成长,需要时间的磨练,需要前辈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一点点耐心。
不过,“90后”的诉求又未必全然不合理。年轻人的工作责任缺少明晰的边界,实习期间加班加点不给报酬,参与创造性工作不予署名,这些情形真的都合理合法吗?社会不是愚弄人使单纯者复杂化的“机关”,理想的社会应该更为简单、宜人,在抛却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的同时,应当更直截了当地鼓励劳动和创造。如果年轻人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要屈从于前辈意愿,未必全是好事。
一个社会如果只能由前辈说了算,甚至于前行者错了也是对的,这不仅对于年轻人是一种不必要的磨练,是一种多余的客套,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未必是好事,因为社会毕竟要向前发展。换个角度看,能否有效接纳年轻人带来的新理念、新冲击,其实也是社会活力的一大证明。
如果说“90后”的成长是要改变“不懂事”的现状,那他们的前辈的成长,则是要改变不顺时势“不懂理”的局面。打破视野的局限,冲破代际隔阂,放眼未来,放眼世界,其实前辈们也需要和“90后”一道,共同适应、共同学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