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并不崇尚拥抱文化,但在社交场合,拥抱礼显然已经越发多见。握手比较简单,但拥抱则微妙复杂得多,尤其是异性拥抱。那你知道如何把握拥抱礼仪的分寸吗?知道该如何让你的拥抱诚意十足,又不至于造成任何歧义吗?
职场中,你表达内心的方式够不够贴切?
问题:公司组织郊游,抵达目的地,大伙请你给大家拍张照片作为纪念,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场景呢?
A 喜欢高大全的取景方式,虽然人物主体不至于太小而模糊不清,但在画面中显然只是风景的陪衬。
B 习惯把目的地的风景指示牌拍进去,有种用图片表达到此一游的意思,虽然人物主体也依然在里面,但没有主次关系。
C 把人物主体拍得很到位,但同时也把附近不相干的人连带着拍进去。
D 总是要把隔壁特产店的人一起拍进去,追求所谓的现场感。
答案:
选择A 你表达内心意愿的方式不但高明而且很得体,考虑问题也细致而周全,优雅的言谈以及在小处用心的表现方法,总能赢得公司同仁的一致好评,让你在公司总是如鱼得水。
选择B 你表达自我的能力实在不怎么样,虽然总是很努力地想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大都不能如愿。有时反而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效果。结果呢,你明明很努力敬业,但大家尤其是老板根本就没有看出来,觉得你对自己还是不够严苛,对公司也不算忠诚。
选择C 你有点形式主义倾向,过于在乎表达的形式以至于对形式的钻研往往盖过了表达实质,反而令你的意思变得混淆不清。适当的表现是必要的,但在职场要有很高明的控制,否则容易弄巧成拙。花架子的形式,没有实质和正确内在需求的配合,表达出来的意愿反而让人生厌。
选择D 在职场你有些过于自我表现的嫌疑,过度的时候,要么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在勉强自己,并非本意表达,要么就是觉得你热情过度,令同仁难以承受。你还不如多想想怎样用最自然真实的方式表达自己,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拥抱有纷争
支持派 ——比握手更有力!
职场礼仪中,握手已经约定俗成,因为它比较可靠——只要彼此将手握紧、轻轻摇晃两下,然后结束。所以,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有关于握手的记载,最早它可能是一种表示和平的手势,是为了证明手里没有武器。如今到了流行拥抱的时候,无论面对的是职场劲敌还是合作伙伴都必须进行快速的社交计算:肢体语言、与对方关系的时长和性质、环境、酒精效应,还有对方的意图。而且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一瞬间做出。
反对派 ——私人空间被侵犯!
这也是一个更注重隐私、追求自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特殊要求被尊重对待。一个特别不爱拥抱的人说,“在派对上看到习惯侵犯私人空间的人走过来时,我脑子里就会响起《大白鲨》(Jaws) 的音乐。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社交场合挺自在,没有特别的恐惧症,只是在身体亲密行为的表达上有点保守。”有人会说,他们是不是想太多了?也许是他们把一个简单的行为想得太复杂,让风险压倒了好处,其实根本就不值得这么费尽心思去想;也许又有人会说这是人类情感联系的可悲损失。然而,既然承认私人空间的存在,就有必要给它足够的正视与尊重。
专家观点 ——在于分寸!
越是在一些正式重大的场合,拥抱礼仪越是必不可少。对于那些喜欢在人群中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的人来说,这种时候就比较难熬。显然,美国已经成为了一个崇尚拥抱文化的国家,从座位到舞台的一连串拥抱定义了奥斯卡颁奖礼(Academy Award),任何体育项目的获胜都会引起一阵狂欢式的全身拥抱。而我们拥有的还是一个“中度接触”的文化——比日本人更喜欢用身体接触表达感情,但不如拉丁或东欧文化。
在日本,鞠躬是通行的问候和告别礼节,而在拉丁和东欧国家,拥抱都很有力,还包括亲吻两边的脸颊。我们似乎确实拥抱得越来越多了,但在“抱不抱?”“怎样抱?”的问题上,其实你仍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归根结底一句话,给予对方期望中的拥抱,把握对方期望中的尺度,这样的拥抱就是合理的。
责任编辑:abler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