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工作,王敏夫妇从千里之外的厦门飞赴北京参加海外人才招聘会。夫妇二人告诉记者,在美国留学的女儿即将硕士毕业,“好多单位都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会建议孩子在国外积累工作经验后再考虑回国”。
除了国内就业单位对海归的需求因素外,一个客观状况是,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快速增长。2013年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27万。国内高校就业大军与“海归回国潮”叠加,海归们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
新趋势:“放低身段”务实求职
海归原有的“文凭红利”已经在褪色,国内人力资源趋于饱和,仅有不到三成企业表示会优待海归。
专业扎堆、工作经验不够、竞争太激烈……种种因素之下,海归就业真的到了寒冬季节吗?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的数据却显示,海归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86.3%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回国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海归占65.3%,3至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0%,6至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占5.5%。
王辉耀分析说,海归所学专业主要以金融、经济、管理、工程学等为主,而这些专业在国内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用人需求量大,就业难度较低。另外,虽然近年来海归的优势在递减,但语言仍然是某些岗位,尤其是涉外岗位的重点要求,海归的双元文化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外企等单位还具有优势。
两年前从英国获国际贸易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李浩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在北京的一家国企找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希望积累经验后能进入一家更大的公司。如今,很多和李浩一样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经历了从光环笼罩的海归到“海待”的阵痛之后,心态趋于平和,“先就业再择业”渐成海归求职新趋势。
在北京的海外留学人员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不少拖着行李箱的学生,他们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有的回国半年有余,有的待业在家,有的正在小公司任职。来自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的人起薪不足4万。国内人力资源趋于饱和,企业主对海归的认识也日趋淡定,仅有不到三成企业表示会优待海归。
海归择业正在变得愈发理性,许多人主动“放低身段”,北、上、广等地不再成为他们的必选,一些二线城市和地区也开始进入海归的求职视野。与此同时,海归原有的“文凭红利”已经在褪色,如何结合自身兴趣与国家发展需求做好留学规划,在海外学到真才实学,成为就业的王道。
王玲是幸运的。她本科毕业于国内某农业大学,后赴英国跨专业从事医学基础研究,5年苦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时,王玲仅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就被北京某肿瘤医院看好并录用。如今,拿着不菲的薪资,干着自己喜欢的肿瘤病理学研究,她很知足。但海外求学期间,实验室里白加黑的拼搏与付出,只有她自己清楚。
“有真才实学,才是企业和政府等单位招聘人才时最为看重的”,经历过大浪淘沙式的应聘选择,许多海归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具有海外背景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国外的社会规则,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许多企业需要的“真本事”。
本着务实的态度,海归的就业领域也开始发生变化。
多年来,因语言优势和教育背景,外企一直是海归就业的“主阵地”。近年来,外企招聘越来越务实,尤其强调海归和非海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其他类型的用人单位与外企的薪酬差距开始缩小。有调查发现,一些海归不再固守外企,而民企正在成为海归就业的新热点。
此外,为了满足国内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等单位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从2012年开始,特别举办留学英才招聘会,每年春秋两季为用人单位与海归学子搭建交流平台。
新挑战:“洋学历”怎样才能加分
不少海归都有很多新点子和新颖的创业模式,可能比本土毕业生更加敢想敢做,而他们又拥有海外经历,应该在国际市场推广方面大显身手。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针对2012年万名留学人员进行的回国就业调查,在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具有硕士学位者占到76%,具有博士学位者仅占11.2%。硕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所学专业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博士学位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以理学和工学为主,这4个学科的回国就业人数为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77.8%(见图表)。
目前,中国留学回国人员中,约半数为国外1年期硕士学位项目毕业生。这一结果说明,中国留学生虽已经进入智力回流期,但获有博士学位又有相应研究或其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的回流仍处于较低水平。而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表明,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人才相当抢手,而来自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新兴专业的海归人才也颇受欢迎。
某留学公司咨询专家韩志军认为,留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不可盲目追热门,在国外求学时更要认真、扎实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从全球化的角度看,留学是件好事,可以走出去放眼世界。但留学生要意识到留学要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海归更要对自己的择业有清醒认知:“只要有真才实学,是金子总会发光”。
白章德认为,伴随着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人数的增加,海归就业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国内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具有视野开阔的优势,但也有对国内就业市场缺乏了解的劣势,求职要有平常心,更要靠真才实学。他建议学生在出国前就要做好规划,选好自己喜欢的专业。
白章德表示,中国留学生的“新回国潮”已经到来,他们将和本土学生一同竞争就业岗位。“洋学历”不一定能加分,相反,他们要面临对本土就业市场不熟悉、缺乏本土实习经验等问题。回国对他们而言,可能是另一次文化的冲撞。当学生教育经历越来越多地被分割为前半段的传统东方式教育和后半程的西方式教育时,学生的求学观、就业观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王辉耀认为,中国应继续深化完善人才政策和制度,不仅要把人才引回来,还要分析高端人才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由于国内就业形势不乐观,不少留学生回国后面临激烈的竞争,甚至因为在国外多年,没有积攒下人脉,也生疏了在国内的为人处世之道,应避免成为在国内和国外都吃不开的“夹心人”。
“但他们大多有比较现代和创新的思维。”王辉耀表示,不少海归都有很多新点子和新颖的创业模式,可能比本土毕业生更加敢想敢做,而他们又拥有海外经历,应该在国际市场推广方面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