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一条鱼的革命
渔歌中唱道:“海螺声声震天响,十万渔民上战场。战场就在嵊泗洋,东海洋上有名望……”
嵊泗渔场位于舟山渔场的中心。渔业是嵊泗的传统产业,也是嵊泗社会经济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30年,嵊泗人不仅唱出一首首战天斗海的豪迈歌曲,更谱写了一部惊心动魄的改革史诗。
洋山深水港
枸杞海上牧场
马迹山宝钢矿砂中转码头
一张红榜掀起改革潮
1977年,早春二月的一天,嵊泗县嵊山镇解放渔业大队在箱子岙沙河口的一面山墙上贴出红榜,宣布解放渔业大队所有渔船的捕捞所得经济收入,以船为单位,和渔业大队集体分成,在完成上缴集体一定金额的基础上,渔民多捕鱼虾多分钱,即多劳多得。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议论纷纷——这不是留资本主义尾巴吗?疑虑、兴奋、渴望、恐慌各种情绪交织,打破了渔村的宁静。
带头掀起这场变革的是解放渔业大队党支部书记宓仲德。他知道,这是一场有政治风险的变革。但是他不得不为之。
当时嵊山渔场被誉为“祖国鱼仓”“东海聚宝盆”,是福建、浙江、江苏、上海等六省一市10万渔民的主战场,而本地渔民们却过着衣食不饱的日子。当时一年劳作12个月的渔民和一年只捕2个月鱼的渔民工分是一样的,所得“预支”也一样,这种“绝对公平”、勤无奖懒不罚的分配体制严重挫伤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穷,有些渔民甚至靠借债度日。1977年春节前夕,大队连每人每月五六元的“预支”也发不出了,只好打白条向粮站赊米过年。
宓仲德毅然决定带大家破一破、闯一闯,再搞一次“超产分成拆账”。“超产分成拆账”是两年前时任嵊山镇党委书记的朱德华在解放渔业大队蹲点调研时,为调动渔民积极性提出的一个分配方案,但仅仅尝试了3个月,就被上级责令停止,朱德华作为“反对农业学大寨”“走资本主义回头路”的反面典型被责令检讨。改革的小火苗虽然被扑灭了,火种却悄悄播进了解放渔业大队250多名青壮年的心中,在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刻“哧”一声被再次点燃。
宓仲德在镇领导的默许下,贴出了那张红榜。经讨论研究,大队根据渔船的生产状况和各自船上劳动力与工具配备的差异,取消大小渔船作业单位每人每月8元伙食费补贴的规定,分别给予完成定额任务的大小船舶作业单位以5%和15%不等的捕捞收入提成,让作业单位渔民自主分配,其余的95%和85%由集体留足积累后,参照渔民工分值在全大队范围内进行分配,俗称“按产津贴”。
如久旱逢甘露一般,分配自主权令大伙儿的生产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很快扭转了解放渔业大队常年亏损的局面。次年,该大队进一步完善分配政策,实行“三定两奖”制度,即对每一作业单位核定渔业产量(产值)和劳动力工分及生产成本,实行超产量(产值)给奖、节约成本给奖。当年底,大队就还清了拖欠信用社的26万元贷款,还第一次有了盈余,渔民年劳均收入增至2000多元。
求生的本能,脱贫致富的渴望,令越来越多的渔民兄弟萌生了改革的冲动。1978年,嵊山镇“老大难问题队”前卫渔业大队试行“大包干”。1984年,壁下乡四个渔业生产合作社、近百个捕捞作业单位实行单船核算股份合作制。1988年,嵊泗县大洋岛钥匙村发行渔业股票,以股票持有量来确认渔民股权份额。和解放大队一样,这些大队、村经体制改革后,贫困面貌很快得到改变。
王朝都是原嵊泗县壁下乡安基村党支部书记,上世纪80年代初壁下乡的渔业股份合作制实施得较为规范,成效明显。据王朝都回忆,实行股份合作制后,从1984年至1990年八年间,固定资产增加了4.166倍,集体积累也增加了42.05万元,占同时期全县69个从事外海与近洋作业的渔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积累增加额的31.24%。
战场,从渔场拓展到市场
如果说渔业体制改革是渔业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革命,取消水产品统购统销则是交换方式的重大变革,两者共同推动嵊泗渔业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自主经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
1978年后,水产品购销政策逐步放宽,至1985年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渔民可以异地生产、就地销售,也可以长途运销,不受行政区域限制。简而言之,渔民卖货不再受行政框框约束。理论上说,这是个对渔民极为利好的政策,物资紧缺时代似乎也不必考虑销路问题。可是,当装满透骨新鲜的带鱼、小黄鱼的嵊泗渔船驶进外地港口时,才发现做买卖比捕鱼更难——怎么进市场,怎么找补给,怎么结算货款?见惯了大风大浪的渔家汉子此时变得束手无策了,结果辛辛苦苦捕来的一船鱼货生生烂在人家门口,或只好忍痛廉价处理。
困难反映到嵊泗县政府,当地政府马上组建了水产品销售领导小组,通过“借窝孵鸡”,在上海港建立嵊泗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渔业服务中心,由国营水产供销公司发挥长期积累的水产品收购和批发经营主渠道作用,各乡镇渔业办公室、村渔业生产合作社及县渔农经济委员会和水产部门负责捕捞作业单位的鱼货投售、鱼价议定、鱼货款结算等后勤服务,还配备了无线电通讯设施,建立上海销售市场与外海渔场的沟通,既让渔民了解水产市场行情,以市场引导渔场,也让服务中心及时了解渔场生产状况,预先做好鱼价测报及各项服务工作,并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时任嵊泗驻沪水产批发市场服务中心主任的王友岳老人回忆说,水产品市场的建立大大方便了渔民生产经营,自1991年春汛至1992年第一季度,嵊泗县渔民就为上海市及全国各大市场提供了近10万吨优质鲜活水产品。这招“借窝孵鸡”,不仅打开了嵊泗水产品在全国的销路,还大大丰富了上海居民的菜篮子,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市长黄菊为此还专门向嵊泗方表示了感谢。
多年来,嵊泗一直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水产品流通平台,现已建成嵊山东海水产品交易市场,并投入运营。全县共有水产企业近30家,分布于嵊山、枸杞、菜园、五龙等乡镇,以经营鲜、活、冻水产品为主,对外贸易以韩国市场为主,同时也出口日本、俄罗斯、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向生态高效渔业转型
嵊泗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渔业产业升级增效工程,加快传统渔业向生态高效渔业转型。
嵊泗作为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在远洋捕捞、海水养殖等方面曾取得全国瞩目的成绩。如今,渔业仍是嵊泗的基础产业,全县近6万人从事涉渔产业,2007年全县渔业总产量26.3万吨,总产值13亿元,渔村人均收入9505元。海水养殖健康发展,全县海水养殖面积达到2.4万亩,产量6.1万吨,嵊泗贻贝成为国家海水产品首个地理标志,海参试养初获成功,绿华高科技深水网箱养殖效益转好。依托海洋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及相关产业成为目前嵊泗渔业的工作重点,如进一步打响该县贻贝、海参、大黄鱼等养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品牌;切实做好水产品精深加工,促进水产加工努力向海洋生物产业进军,办好嵊山东海水产品交易市场,等等。
“渔业是一个产业链很长的基础产业,要通过发展现代渔业,借助市场这一纽带,更好地促进和加快渔船修理、水产加工、水产贸易、水产运输、观光休闲和渔需物资供应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嵊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港口:从渔港到现代化枢纽港
嵊泗处于长江口外,是长江沿线地区从事江海联运的最佳节点,有良好的避风条件,且水深条件优越,可建造各种泊位的码头,目前已形成洋山港区、泗礁港区和绿华港区。
早在改革开放前,嵊泗的港口资源就引起各方关注,1974年国务院批准绿华港区的绿华南锚地为国际外轮避风减载锚地,1978年在此锚泊“双峰海”轮,成立了上海港减载站,为进出上海港、长江沿线地区的大宗货物船舶减载,拉开了嵊泗县港口建设的序幕。
而港口作为嵊泗发展转型的突破点,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绿华港区开发的巨大成功牵动了国家和浙江、上海各方对嵊泗整体港口资源的重视,官员、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嵊泗境内由此掀起一股“重新认识嵊泗县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讨论热潮,以港口为资源,主动服务国家重点建设和上海开发需要,积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998年10月,宝钢投资在泗礁港区的马迹山矿砂中转港码头建设打下第一桩,一期工程包括25万吨级接卸码头和3.5万吨级装船码头各1座,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2002年5月投入运营,为嵊泗港口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掀起了嵊泗港口开发、建设的热潮。
2002年6月,由浙江省和上海市联合开发的国家重点工程洋山集装箱深水港动工兴建,港区规划布局16座深水泊位,11座二程运输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1500万标准箱,拉开了洋山乃至整个嵊泗由渔港向现代化国际枢纽港转变的序幕。2005年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投产,同日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2006年底洋山深水港二期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2006年12月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带动了嵊泗港口的新一轮开发。
同时,一些港口项目纷纷上马,如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马迹山港二期、LNG(液化天然气船)项目、洋山外供油储运基地项目等,奠定了嵊泗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打响了嵊泗的港口品牌,而且也为嵊泗港口的滚动开发和港口配套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港口物流业、临港工业、海运业等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首家集装箱运输企业——嵊泗洋山江海联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参与外高桥至洋山深水港区的二程运输业务。沿海航运、江海联运船队快速发展,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007年全县运力达15万载重吨,比上年净增1/3以上。临港工业正在起步,目前嵊泗正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的优势,重点发展大型船舶和集装箱修造产业,加快推进以集装箱船舶航修业务为主的洋山10万吨级船坞的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大支持配合力度,使LNG和外供油等重点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船代、货代等口岸业务不断拓展,商品贸易、金融保险、后勤保障等港区关联服务业正在起步。
据悉,2007年嵊泗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942万吨,占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的38.6%。绿华山港成了上海港不可或缺的外海深水减载中转配套港,以洋山深水港为重中之重的上海港则成为与鹿特丹港和新加坡港并称全球港口“三雄”之一。嵊泗正以其港口的优势融入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融入到长三角的一体化之中,融入到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对接之中。
旅游:东海明珠闪耀30年
“碧海奇礁、金沙渔火”,这里是嵊泗。一个有着浓郁渔乡风情和厚重海洋文化底蕴的地方。一颗东海明珠。
这颗东海明珠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闪耀。1983年北京科技教育电影制片厂摄制组在基湖沙滩取景,被当地的山海风光所倾倒,赞道:“这里完全可以同北戴河相媲美啊!”当时嵊泗人眼里只有一条鱼、一片海水,正苦于经济发展难,京客无心一句夸,竟点燃了开发旅游业的希望之火。次年嵊泗县就组织人员赴上海联系旅游开发事宜,并于1985年成立了泗海旅游联合开发总公司,县政府咬牙从全年6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中挤出90万元,与上海方共同建设基湖海滨浴场。这90万元让嵊泗从全市旅游业中脱颖而出,当年就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吸引国内游客近3万人,营业性收入170多万元,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而在嵊泗风光旅行社总经理贺海波印象中,嵊泗人靠旅游赚钱还是几年以后的事。当时贺海波的父亲在菜园镇开了一家游乐中心,提供吃住游乐,“7、8月份,每个周末都要接待几百人,我们家有30多个床位,根本不够住,只有把客人介绍到其他地方。”当时浙江日报一份内参可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嵊泗旅游业发展之迅速,文中说“自沪至嵊客轮船票在旅游旺季要提前一周预订,而且每航次还有1000~2000名游客因买不到船票望洋兴叹……”
旅游,为嵊泗县发展经济打开了另一扇窗。嵊泗借此打破“以渔为主,围绕渔业办各业”和“渔荣俱荣,渔衰俱衰”的经济产业旧格局,交通、餐饮、城市建设各项事业在旅游的推动下加快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嵊泗打通了至杭州、上海的海陆联运航线,岛际交通向快速便捷、舒适豪华转变。
而东海大桥、洋山港的开发则是嵊泗旅游发展的第二次重大机遇,嵊泗正利用洋山国际大港和东海大桥的魅力,大力开发建设“中国洋山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和“东海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带”,徐公岛、基湖、南长涂三大旅游项目建设顺利,一批高端旅游产品近年内有望形成。2006年起嵊泗每年投入10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旅游业被提升到嵊泗支柱产业地位。嵊泗县委、县政府提出:要把大旅游意识融入到各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中去,改变单纯就旅游来发展旅游的思维局限,从传统的海岛旅游向现代海洋旅游转变,从单一的过境式低端观光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与动感体验相结合的高端旅游转变,努力构建以海洋旅游循环经济为特征的列岛型休闲度假目的地。
据嵊泗县旅游局副局长金岗山介绍,2007年嵊泗县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20.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7.06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5%。嵊泗正积极实施“旅游富民”战略,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展现嵊泗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城市:打造中国第一岛城
沙河路是嵊泗县菜园镇的一条主要街道,专卖店、面包房、卡拉OK厅鳞次栉比,夜幕下一派人来人往、灯火辉煌的繁华景象。而过去这里是一条大沙河,横贯镇区,居民沿河边小路行走,风暴天气海潮侵入房舍,甚至摧垮居民搭建在沙河边的茅棚。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留在“老嵊泗”的记忆中还是“蓝色的大海,灰色的城厢”。
如今的嵊泗,拥有白玉带般蜿蜒飘逸的环岛公路,有着新颖别致的建筑楼群、宽阔整洁的马路和古朴雅致的海鲜街,俨然展开一幅具海洋风情又具现代气息的城市画卷。在嵊泗建设部门工作了20多年的毛方忠如此形容:“这是一座有着岛的概念和特色的城市,有着码头、灯塔等独特的生产人文景观,渔市场、民居等生活性人文景观及沙滩、礁石等自然景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嵊泗县城乡建设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从0.5平方公里增至2.28平方公里,城镇道路不断延伸和拓宽,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编制充分根据海岛特点,强调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突出规划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以国内外招投标的方式,先后编制完成了《洋山新城总体规划》《泗礁岛岛城总体规划》《嵊泗县县域总体规划(纲要)》等一批重要城乡建设规划,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洋山、嵊山为两翼”的岛城建设规划体系。
打开现今的嵊泗城区地图:整座县城,前有国内最大人造外海中心渔港——嵊泗中心渔港,后有亚洲最大矿砂中转港——马迹山港,两港拥一城,相互辉映。环中心渔港经济带围海造地开发新区内,陆续建成了以海滨东路、东海北路、云龙路和山海路为四纵,以景海路、兴海路、望海路为三横,互相贯通衔接的“四纵三横”公路交通网。旧城区狭小、单一的面貌已改变,投资200多万元改建了岛沁公园,成为人们健身休闲的好去处;新区新建的望海广场,占地1100平方米,集演艺台、音乐喷泉和假山亭阁于一体,吸引众多居民、游客前去观海景、吹海风。
“2002年后,嵊泗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每一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前20年投入总和。”毛方忠回忆说。三十年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老城区的主干道路得到了全面改建,围垦新区的道路框架已经形成,小街小弄路面进行了全面硬化改造,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6.19平方米。城市给排水设施不断完善,新颖别致的路灯点缀着大街小巷。投资1000余万元实施了岛城风貌综合改造工程,美化房屋435幢,亮化城区临街建筑物12幢,“菜园隧道”“小菜园隧道”面貌焕然一新。
嵊泗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今后的发展目标:打造“东海明珠·中国第一岛城”,力求“一岛一特色”,在“西港、中居、东渔”的基础上发展港、景、渔;嵊泗县的城市总体定位从“港、景、渔”转变为“港、景、渔、居”,从“城乡一体化”概念提升为“城、乡、旅一体化”,将旅游发展融入城乡统筹范围,借助无人岛以及该县各个风景点的功能分工,在2020年前实现城、乡、旅一体化发展。全县北接上海,实现港城互动、“居、旅”拓展;南接舟山,打造现代渔业与休闲度假之地。
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建造第三艘5300箱集装箱船下水 8月24日下午,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NAVIOS MARITIME PARTNERS L. P.承建的第三艘5300TEU集装箱船CHB2023顺利下水。船东现场办…[详细]
全球最大集装箱船将在宁波舟山港开启首航,长度超过航母 据浙江省海港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16日,新晋全球最大集装箱船、最大载箱量24116标准集装箱的“地中海泰萨”轮靠泊宁波舟…[详细]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赴舟山走访调研主要修船企业 2月27日至3月1日,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李彦庆秘书长一行赴舟山走访调研主要修船企业,并召开绿色修船转型发展座谈会。中国船协…[详细]
2021浙江就业援藏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顺利举办 为贯彻落实中央第六、第七次西藏工作关于就业援藏的部署要求,鼓励和支持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来浙就业创业,浙江省人力社保厅、浙江…[详细]
李克强考察宁波人才市场,最关心的是灵活就业 李克强5月24日下午考察中国宁波人才市场,现场问得最多的是灵活就业。在一家信息公司摊位,他问一位应聘兼职网约送餐员的小伙子…[详细]
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建造第三艘5300箱集装箱船下水8月24日下午,舟山长宏国际为希腊船东NAVIOS MARITIME PARTNERS L. P.承建的第三艘5300TEU集装箱船CHB2023顺利下水。船东现场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