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 >> 职业指导 >> 职场精品书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

职场精品书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

2011-04-24 12:25:04  来源:爱博人才网职业指导中心  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  浏览46次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中篇阅读:职场精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上)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俗语说: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

      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Horace Mann)曾说:“习惯就仿佛一条缆绳,我们每天为它缠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会变得牢不可破。”这句话的后半段我不敢苟同,我相信习惯可以养成,也可以打破,但决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无比的毅力。

      太空人搭乘阿波罗11号太空船(Apollo 11),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但太空人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在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任务一开始的几英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后的几十万英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想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地改革,便难以实现目标。“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我们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习惯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能危害我们,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不过,习惯或许一时有碍于达成目标,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宇宙万物各循轨道运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毕竟也都有赖于引力的作用。所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习惯的庞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习惯”的定义

      本书将习惯(habit)定义为“知识”、“技巧”与“意愿”三者的混合体。

      知识是理论性的观念,指点我们“做什么”及“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愿则是“想做”,表示我们有付诸行动的愿望。要培养一种习惯,这三项要素缺一不可。

      假设我与同事、配偶或女儿相处得并不融洽,因为我总是只愿表达自己的意见,从不肯倾听。除非我有心改善人际关系,设法了解正确的待人接物之道,否则我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必须聆听。即使知道了,也不见得明了该“如何”去倾听。但知道应该聆听,也懂得倾听的技巧,还远远不够。除非我真想听、有这个意愿,否则依然无法养成习惯。因此习惯的培养需要这三方面的配合。

      前面曾提到,要提升自我必须先从思维着手。思维一旦改变,对外界的看法自然不同,而且又会回过头来影响自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我们应该从知识、技巧与意愿三方面努力,突破旧有思维的束缚,使个人与人际关系都能更上一层楼。

      改变习惯的过程可能很不好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但为追求一生的幸福与成功,暂时牺牲眼前的安适与近利,也是值得的。经过一番努力与牺牲所换来的果实,将更为甜美。

      成熟模式图:成长三阶段

      本书所提出的七个习惯是相辅相成、一气呵成的。借着培养这些习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由依赖而独立,再由独立进而互赖。

      人类在幼年时期必须完全仰赖他人,经由长辈的引导与养育而成长。但随着光阴的流逝,我们日渐独立。生理、心理、情感与经济能力等方面,都不断成长,直到有一天终于能够完全自立。

      但这并不表示成长就到此为止。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我们可以体会宇宙万物唇齿相依的关系。包括人类社会在内,整个大自然共享着一个生态体系,个人无法离群索居。大凡人类较高层次的心智活动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就是明证。

      由婴儿以致于成人,是人生必经的历程。只不过成长涵盖许多层面,例如生理上发育完全并不意味着心理或情感同样成熟。相同地,生理上有缺陷,也不代表心理不成熟。

      所谓“成熟模式图”(maturity continuum),即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依赖(dependence)期:围绕着“你”这个观念——你照顾我;你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事情若有差错,我便怪罪于你。

      ●独立(independence)期:着眼于“我”的观念——我可以自立;我为自己负责;我可以自由选择。

      ●互赖(interdependence)期:从“我们”的观念出发——我们可以自主、合作、统合综效,共创伟大前程。

      依赖心重的人,靠别人来完成愿望;独立自主的人,自己打天下;互赖的人,群策群力以达成功。

      如果生理上无法自立,例如身体有残缺,便需要别人的帮助。假使情感不能独立,价值观与安全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一旦无法取悦别人,个人便失去价值。若是知识上无法独立,就得依赖旁人代为思考,解决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相反地,生理上独立的人可以畅所欲为;心智上独立的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兼具抽象思考、创造、分析、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情感上独立的人能够肯定自我,不在乎外界的毁誉。

      由此可见,独立比依赖成熟得多,不过独立并非个人成长的极致。只可惜当前的社会价值观将独立奉为圭臬,大多数励志修身的书籍与文章都过分强调独立,仿佛沟通、团队精神并不重要。其实这多半是对依赖观念的矫枉过正,为避免受制于人而反抗。
 
      至于互赖的观念则经常受到误解,很多人把它跟依赖混为一谈,无怪乎我们往往见到有人为了自私的理由,抛弃妻子,不负责任,却都假借独立的名义。

      有些人虽宣称要“摆脱桎梏”、“追求解放”、“坚持自己的权利”、“做自己的事”,其实这种行径正暴露出若干摆脱不掉的依赖心理,他们情愿让他人的缺失左右自己的情绪,或是总把自己的遭遇怪罪于外界的不公平。
 
      当然,我们所处的环境的确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依赖心态是个人成熟与否的问题,与环境无关。即使客观条件再好,有人永远是扶不起的阿斗。

      拥有真正独立人格的人,能够事事主动积极,而非受制于人。这种境界的确值得追求,但并非圆满生活的终极目标。

      只重独立并不适于人我息息相关的现代生活。一个人若缺乏互赖观念,难以与人相处共事,充其量只能独善其身;永远无法成为出色的领袖或团队的一分子,也不会有美满的家庭、婚姻与团体生活。由此可知,个人无法离群索居,想要独自追求圆满人生,无异于缘木求鱼。

      互赖是一个相当成熟进步的观念。生理上互赖的人,可以自给自足,但也了解互助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情感上互赖的人,完全肯定自己的价值,但也承认需要爱、关怀以及付出。知识上互赖的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总言之,一个互赖的人,能够与人分享内心真正的感受,做有意义的交流,也能共享别人的心得。

      但在此必须强调,只有独立的人才能达到互赖的境界,依赖的人还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因此,以下数章讲述的习惯,是七个习惯中的前三个,着重在如何修养自己,由依赖进而独立。这些习惯属于“个人的成功”(private victory)的范畴,是培养品德的基础。而个人的成功一定先于公众的成功,就如同播种、耕耘与收成,次序无法颠倒。就个人而言,则是先内省而后外显。

      真正的独立是培养良好互赖关系的基础,凭借此基础,我们可以致力于第四、五、六个习惯所涵盖的团队精神、合作与沟通,追求“公众的成功”(public victory)。

      不过,本书如此安排并不表示前三个习惯与后三个各自独立,互不关联。

      其实它们可以兼容并蓄,我们如此排列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与实践。

      至于第七个习惯,则涵盖了其他六个习惯,赋予其新生命,督促我们日新又新,永无止境。

      图2-2标示了这七个习惯与三个成长阶段的关系,以下各章我们仍将谈到这个图表,以及七个习惯如何相互激荡,发挥出更大的效果。

      “有效性”的定义

      本书介绍的七个习惯最合乎效能原则,且效果最为持久。它们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把握机会以及吸收最多的正确观念。

      我对“效能”(effectiveness)所下的定义是——“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P/PC balance)。伊索寓言中有则鹅生金蛋的故事,正足以说明这个常遭人忽视的原则。

      这则故事是说,一个农夫无意间发现一只会生金蛋的鹅,不久便成了富翁。可是财富却使他变得更贪婪更急躁,每天一个金蛋已无法满足他,于是农夫异想天开地把鹅宰杀,企图将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来。谁知打开一看,鹅肚子里并没有金蛋,鹅却死了,再也生不出金蛋。

      这则寓言是效能观念一个很好的例证。一般人往往从金蛋的角度来衡量效率,也就是产品愈多,效能愈高。可是上面的故事却告诉我们,效能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产出”(production)即金蛋,也就是你希望获得的结果;一是“产能”(production capability)即鹅,也就是你借以达到目标的资产或本领。

      仅重视金蛋,无视于鹅的人,结果会连产金蛋的资产本身都保不住。反之,“重鹅轻蛋”的人,最后可能养不活自己,更不用说鹅了。因此,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个人的效能观

      人类所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分为人力、物力及财力三大类。

      数年前我曾经买过一项物质资产——电动割草机。我经常使用,却从不保养。前两季还没有问题,到第三季就出故障了。这时我才着手维修,可是已经太迟,引擎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马力,可以说成了一堆废铁。

      如果我及早开始保养这项资产,那么现在还能享受它的产出——修剪平整的草皮。如今我必须花费更多时间与金钱来更换一部新机器,显然不符合效能原则。

      由此可见,急功近利反而会破坏珍贵的资产——或许是一辆汽车、一部电脑,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自然环境。

      同样的情形也适用于金融资产。举例来说,本金与利息相当于产能与产出。如果为了改善生活而重用本金,利息收入就会减少,财产总值自然随之缩水,最后连起码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我们最宝贵的金融资产就是赚钱的本领。如果不能持续投资,增进自己的生产能力,发展的机会便会受到限制,只能停滞于现有的职位上,终日忙着揣摩上司的心意。不仅经济上受制于人,又担心职位不保,最后落得一事无成。

      对人力资产而言,产出与产能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因为物质与金融资产可为人所控制,人力资产则不能。

      比方说,夫妻双方都汲汲营营于获得金蛋,亦即享受婚姻的好处,却忽略了维护彼此的感情,最后便会变得冷淡而疏远。因为夫妻如果只急于耍手段、操纵对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是忙着为自己辨护与挑剔对方的缺点,相爱的感觉及亲密的关系自然会衰退,就好比鹅的病情一天比一天恶化。亲子关系是否也会演变到这种地步呢?子女年幼时,必须完全依赖父母,缺乏自主能力。这时候父母很容易忘却教养、沟通、倾听与感情交流——即亲子关系的产能——的重要性,而以优势的地位来操纵子女,实现自身的愿望。父母往往因过于重视产出而纵容与讨好子女。在此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多半不懂规矩,缺乏责任感。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女。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去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举例来说,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

      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虑她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了鹅的需要与福祉,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关于产能,我和我的一个女儿有一些有趣的经验。有一回,我们计划单独呆上一天,我对她说,“宝贝,今晚是属于你的,你想做什么?”

      “噢,不用了。”她回答说,“我想做的,你不见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我诚恳地说。

      “我想看《星球大战》,可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类科幻片。过去你看时,从头睡到尾。算了吧。”

      “不,宝贝,如果你想看,我会愿意看的。”

      我们去了。她坐我身边,给我讲解。我成了她的学生,她的听众。

      这不是有计划的产出经验;这是产能投资的偶然成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金蛋,因为鹅——父女关系的质量——养得很好。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譬如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为了讨好上司,便把产能发挥到极致,从不维修,任由机器日夜运转。结果产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因而激增。由于公司此时正在迅速扩张,升迁机会多,所以不久他就获得晋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职位,接收到手的却是一只病鹅,你必须加倍维修,给予机器喘息的机会。结果成本飞涨,利润剧降,这些损失会算到谁的账上呢?当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坏了这项资产,但会计账簿上却只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理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不会有残局。”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如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来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女。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去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举例来说,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

      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虑她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了鹅的需要与福祉,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关于产能,我和我的一个女儿有一些有趣的经验。有一回,我们计划单独呆上一天,我对她说,“宝贝,今晚是属于你的,你想做什么?”

      “噢,不用了。”她回答说,“我想做的,你不见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我诚恳地说。

      “我想看《星球大战》,可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类科幻片。过去你看时,从头睡到尾。算了吧。”

      “不,宝贝,如果你想看,我会愿意看的。”

      我们去了。她坐我身边,给我讲解。我成了她的学生,她的听众。

      这不是有计划的产出经验;这是产能投资的偶然成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金蛋,因为鹅——父女关系的质量——养得很好。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譬如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为了讨好上司,便把产能发挥到极致,从不维修,任由机器日夜运转。结果产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因而激增。由于公司此时正在迅速扩张,升迁机会多,所以不久他就获得晋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职位,接收到手的却是一只病鹅,你必须加倍维修,给予机器喘息的机会。结果成本飞涨,利润剧降,这些损失会算到谁的账上呢?当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坏了这项资产,但会计账簿上却只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理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不会有残局。”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如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来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女。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去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举例来说,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

      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虑她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了鹅的需要与福祉,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关于产能,我和我的一个女儿有一些有趣的经验。有一回,我们计划单独呆上一天,我对她说,“宝贝,今晚是属于你的,你想做什么?”

      “噢,不用了。”她回答说,“我想做的,你不见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我诚恳地说。

      “我想看《星球大战》,可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类科幻片。过去你看时,从头睡到尾。算了吧。”

      “不,宝贝,如果你想看,我会愿意看的。”

      我们去了。她坐我身边,给我讲解。我成了她的学生,她的听众。

      这不是有计划的产出经验;这是产能投资的偶然成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金蛋,因为鹅——父女关系的质量——养得很好。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譬如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为了讨好上司,便把产能发挥到极致,从不维修,任由机器日夜运转。结果产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因而激增。由于公司此时正在迅速扩张,升迁机会多,所以不久他就获得晋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职位,接收到手的却是一只病鹅,你必须加倍维修,给予机器喘息的机会。结果成本飞涨,利润剧降,这些损失会算到谁的账上呢?当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坏了这项资产,但会计账簿上却只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理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不会有残局。”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如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来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不论权威式还是纵容式的管教,基本心态都是偏重金蛋。父母只在乎孩子是否照着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或能不能讨好子女。至于鹅,也就是孩子未来的责任感、纪律感以及自信心,似乎就无关紧要了。等到子女进入关键性的青春期,产生认同危机之后,过去与父母相处的经验——父母是否不带批判地倾听,是否真心地关怀等等——将决定父母能否与子女亲近、沟通,甚或影响子女的行为。
 
      举例来说,你要求女儿保持房间整洁,这是你希望得到的产出——金蛋。而你的女儿就是产能——那只鹅。如果她觉得你的要求并不过分,便会心甘情愿地整理自己的房间,无须旁人催促,因为她知道许下承诺就不应食言。这时她是一项可贵的资产,一只会生金蛋的鹅。

      但是如果你只问房间是否整洁,毫不顾虑她的感受。那么即使频频唠叨,甚至以威胁、吼叫迫她就范,也是徒劳无功。因为你忽略了鹅的需要与福祉,它自然不会生金蛋了。

      关于产能,我和我的一个女儿有一些有趣的经验。有一回,我们计划单独呆上一天,我对她说,“宝贝,今晚是属于你的,你想做什么?”

      “噢,不用了。”她回答说,“我想做的,你不见得就想。”

      “我希望做你想做的,不管你想做什么。”我诚恳地说。

      “我想看《星球大战》,可我知道你并不喜欢这类科幻片。过去你看时,从头睡到尾。算了吧。”

      “不,宝贝,如果你想看,我会愿意看的。”

      我们去了。她坐我身边,给我讲解。我成了她的学生,她的听众。

      这不是有计划的产出经验;这是产能投资的偶然成果。但是我们也得到了金蛋,因为鹅——父女关系的质量——养得很好。

      团体的效能观

      任何正确的原则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状况。本书所提到的每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包括家庭)。

      产出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在团体生活中如何运用呢?假使组织成员运用物质资产时,不尊重平衡的原则,便会降低效能,而且往往遗祸继任者。

      譬如某人负责管理一部机器。为了讨好上司,便把产能发挥到极致,从不维修,任由机器日夜运转。结果产量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利润因而激增。由于公司此时正在迅速扩张,升迁机会多,所以不久他就获得晋升,得到了金蛋。

      但如果你接替他的职位,接收到手的却是一只病鹅,你必须加倍维修,给予机器喘息的机会。结果成本飞涨,利润剧降,这些损失会算到谁的账上呢?当然是你。你的前任者破坏了这项资产,但会计账簿上却只列出产量、成本与利润。

      再谈到人力资源。产量与产能平衡的原则,对一个团体的人力资产——即顾客与员工——的运用更为重要。

      我认识一家以蛤蜊浓汤叫座的餐厅,每天中午都高朋满座。可是后来餐厅转手,新老板认为利润重于一切,于是在浓汤中掺水。第一个月的确大发横财,因为成本降低,顾客却依然捧场,但是渐渐地顾客不再上当。失去了顾客的信任,这家餐厅最后终于门可罗雀。即使此时老板想重新回头,可惜已失去宝贵的资产——顾客的信任,会生金蛋的鹅不再存在了。

      有些公司虽强调顾客至上,却完全忽略为顾客服务的员工。我的建议是:“你希望员工如何对待顾客,就如何对待员工。”

      因为你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双手,却买不到他的心,而心才是忠诚与热忱的根源。你也可以收买一个人的形体,却买不到他的头脑,而头脑才是创造力与才华智慧的大本营。重视人力资产的主管,应该把员工和顾客当作自愿工作者一般好好对待,因为他们确实是心甘情愿地奉献可贵的心智与忠诚。

      在一场讨论会上,有人问:“对懒散与表现欠佳的职员,该如何整顿?”一位仁兄回答:“投几颗手榴弹!”有些人颇附和这种强势管理的主张——“不争气就淘汰”。

      可是接着又出现下面的回答:

      “谁来收拾残局呢?”

      “不会有残局。”

      “那你何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顾客:‘如果不想买就滚蛋吧!’”

      “那怎么可以这样对待顾客?”

      “那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员工?”

      “因为他们是我雇来的。”

      “原来如此。请问你的员工是否忠心耿耿、勤奋工作?流动率大不大?”

      “别开玩笑了,现在根本找不到好帮手。人人都想请假、兼职、跳槽,对公司毫不在乎。”

      像这种只重金蛋的态度,实在难以激发员工的潜能。眼前的盈余固然重要,但却不应凌驾一切之上。

      过分重视产出,会破坏健康、耗损机器、降低银行存款及危害人际关系。但太过维护产能,就如同一个人每天长跑三四个小时,满以为可以因此多活10年,但不知其实正在透支生命。又好像有些人,不断念书却从不事生产,只知坐享别人的金蛋,永远不敢面对现实世界。

      惟有产出与产能取得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效能。虽然你常会因此面临困难的抉择,但这的确是效能原则的精髓所在。日常生活中,足以印证这个道理的例子俯拾即是。譬如你是否曾因想多做点事情,熬夜不眠,结果却弄得精疲力竭,甚至身体不适?反之,若是好好睡一觉,则第二天精力充沛,可以做更多的事,并准备迎接一天的挑战?

      或者,有时别人虽屈服在你的压力下,你的内心却仍感到空虚。这时候倒不如开诚布公,努力经营人际关系,反而能赢得信任与合作。

      产出与产能平衡是有效性的精髓,放之四海而皆准。它是灯塔,也是本书阐述的七个习惯的基础。

    第三章 习惯一:积极主动

      ——个人愿景的原则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最令人鼓舞的事实,莫过于人类确实能主动努力以提升生命价值。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美国文学家及哲学家

      现在请尝试跳出自我,把意识转移到室内屋顶的某个角落。然后以客观的角度,观察你阅读本书的情况。你能够把自己当作一个不相干的人来观察吗?

      再换个方式,想一想现在的心情如何,你能够用语言形容吗?

      接下来,请检讨心智是否反应灵敏,是否正在为这个实验的目的而纳闷。

      以上这些都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而动物则缺乏这种自觉(self-awareness),也就是自我觉察的能力。这是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以及能够不断进步的关键;同时也是我们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并且改善习性的根本缘由。

      凭借自觉意识,我们可以客观检讨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也就是我们的“自我思维”(self-paradigm)。所有正确有益的观念都必须以这种“自我思维”为基础,它影响我们的行为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别人,可说是一张属于个人的人性本质地图。有了这种认识之后,将心比心,我们也就不难体会他人的想法。否则难免会以己之心度人之意,以致于表错情会错意。幸好人类独有的自我意识,使我们能够检讨自己的自我思维究竟确实发自内在,还是来自社会的制约与环境的影响。

      社会眼中的我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惟一想象来自“社会眼中的我”(social mirror)——依照时下流行的价值观以及四周人群的看法来衡量自己,那么所看到的景象就仿佛是从哈哈镜里反射出来的自己。

      “你从不守时。”

      “你为什么不能保持整洁?”

      “你准是一名艺术家!”

      “你真能吃!”

      “我不相信你会赢!”

      “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弄不懂。”

      然而,这些支离破碎的评语不见得代表真正的你,充其量不过反映说话者自身的想法与缺点而已。

      目前一般人都认为,人性是环境与制约作用的产物。的确,制约作用对人的影响极大,前面我们也提到这一点。但若认为人的意志无法克服社会制约,未免错得离谱。

      不过这类“决定论”相当盛行,可分为三大类:

      一、基因决定论(genetic determinism):认为人的本性是祖先遗传而来。你的脾气不好,那是因为祖父母就是这样,借着基因承袭到你身上。

      二、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强调你的个性是父母种下的因。父母的教养方式与童年的经验,造就了今日的你。你从不敢强出头,因为从小爸妈告诫不可以这样。你每次犯错都内疚不已,因为你忘不了小时候表现欠佳所受到的排斥与心理伤害,以及被拿来与别人比较的感受。

      三、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主张环境决定人的本性。周遭的人与事,例如老板、配偶、子女,或者经济状况、国家政策,都可能是影响因素。这种理论是根据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以狗为实验,所得出的“刺激—回应”理论。也就是我们对某一刺激的回应,受制约作用所左右。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自圆其说,有待商榷。

      选择的自由

      要回答上述疑问,请先看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感人事迹。

      他是一位受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心理学派洗礼的决定论者。这个学派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在幼年时期即已定型,而且会左右一生,日后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弗兰克尔由于身为犹太裔心理学家,二次大战期间被关进纳粹(Nazi)死亡营,遭遇极其悲惨。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则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意识到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他将此感受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当时他只知晓这种自由是纳粹军人永远无法剥夺的。在客观环境上,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自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回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他在脑海中设想各式各样的状况。譬如说,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折磨学得的宝贵教训,传授给学生。

      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锻练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意义,寻回自尊。

      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尔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人性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freedom to choose)。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自我意识外,我们还拥有“想象力”(imagination),能超出现实之外;有“良知”(conscience),能明辨是非善恶;更有“独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

      其他动物智慧再高,也不具有上述的禀赋。以计算机来作比喻,动物的程序是由本能与训练设定,而且已经定型,无法更改。人类却可自创程序,完全不受本能与训练所约束。

      因此,动物的能力有限,人类却永无止境。但是生而为人,如果也像动物一样,只听命于本能及后天环境的影响,发展自然极其有限。

      决定论所依据的观念主要来自对动物的研究,虽然在学理上有其价值,但人类历史以及自我意识都证实,这类的人性地图根本不确实。

      “积极主动”的定义

      弗兰克尔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典则,正是追求圆满人生的首要准则——“积极主动”(be proactivity)。

      这个英文字如今经常出现在管理方面的著作里,但大部分字典都查不到。它的涵义不仅止于采取主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而非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感情;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责任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能够积极主动的人深谙其理,因此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归咎于环境或他人。他们待人接物是根据自身原则或价值观做有意识的抉择,而非全凭对外界环境的感觉来行事。

      积极主动是人类的天性,如若不然,那就表示一个人在有意无意间选择消极被动(reactive)。消极被动的人易被自然环境所左右,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兴高采烈;在阴霾晦暗的日子,就无精打采。积极主动的人,心中自有一片天地,天气的变化不会发生太大的作用,自身的原则、价值观才是关键。如果认定工作品质第一,即使天气再坏,依然不改敬业精神。

      消极被动的人,同样也受制于社会“天气”的阴晴圆缺。如果受到礼遇,就愉快积极,反之则退缩逃避。心情好坏建立在他人的行为上,别人不成熟的人格反而是控制他们的利器。

      理智重于情感的人,则经过审慎思考,选定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作为行为的原动力。他们与感情用事、陷溺于环境而无法自拔的人截然不同。

      不过,这并不表示积极主动的人对外来的刺激无动于衷。他们对外界的物质、精神与社会刺激仍会有所回应,只是如何回应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小罗斯福总统的夫人(Eleanor Roosevelt)曾说:“除非你同意,任何人都不能伤害你。”以印度民族主义者和精神领袖圣雄甘地(Gandhi)的话来说就是:“若非拱手让人,任何人无法剥夺我们的自尊。”因此,令人受害最深的不是悲惨的遭遇,而是“默许”那些遭遇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这个观念一时的确令人难以接受,对习于怨天尤人者尤其如此。但只有真心接纳“昨日之我选择了今日之我”的观念,否则“选择的自由”便成空谈。

      有一回我在萨克拉门托(Sacramento)演讲,主题正是“积极主动”。讲到一半时,听众里一位女士突然站起来大声喧哗,引起不少人侧目。她自觉不好意思,才勉强坐回座位。可是依旧按捺不住,又向周围的人大发议论,神情看来相当愉快。

      我不禁想听听她的高见。等不及讲到一个段落,就暂时打住,改请她上台来,与大家分享心得。她终于有了一吐为快的机会:

      你们绝对想象不到我的心路历程!我是一个护士,我负责看护过一个可能是世上最挑剔、最难侍候的病人。他从来没有一句感激的话,反而处处找碴,处处作对,使我每天都过得很痛苦,然后又不由自主地把痛苦发泄在家人身上。其他护士也有同感,我们简直就希望他早点死。

      而你居然站在台上大谈积极主动,说什么未得我同意,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难道我的痛苦都是自找的?!这观念委实令人难以接受。

      可是我仍然不断地玩味这番话,一直探索到内心最深处。我自问:我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回应吗?

      终于我发现自己的确有这个能耐,在硬生生吞下这苦涩的良药,并承认痛苦是自己选择的之后,我体认到人可以选择不要痛苦。

      那一刻我站了起来,只觉得自己像个重生的犯人,想向全世界宣言:“我自由了!我摆脱了牢笼!不再受制于别人给我的待遇。”

      由此可见,不幸的遭遇固然会使人身心受伤,但是基本人格可以不受影响。愈是艰难痛苦的经验,反而愈能砥砺志节,坚强意志,提升面对未来考验的勇气,甚至于感召他人。

      前面提到的弗兰克尔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类在逆境中坚忍不拔的事例不胜枚举;或许是罹患重病,或许是严重残障,却因精神力量而受人钦佩,给人启示。这种超越痛苦、超越环境、发挥人性光辉的经历,的确发人深省。
 
      我与桑德拉就拥有过这么一位朋友卡罗,她是我们结婚时的伴娘,与桑德拉相交25年以上,交情匪浅。可惜卡罗得了癌症,不久于人世。即使如此,她依然异常坚强,尽量不吃止痛药,以便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心智与情绪。为了替子女未来的每个成长阶段留下一些感言,尽管十分虚弱,她还是设法对着录音机,或直接向桑德拉口述她的一生。桑德拉每每为这份勇气与苦心感动不已。

      卡罗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及爱心,使许多人都受到感召与启发。我永远忘不了,她过世前一天,我在她眼中所发现的人性光辉。

      多年来,我常在许多场合做小规模的调查,看看有多少人曾自临终者身上体会到类似的经验,通常有这类经验的约占1/4。若再追问,这段历程是否令人永难忘怀,以致会暂时产生“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这样”的感慨,这1/4的人在这个时候都有同感。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共有三种重要的价值,一是经验价值(the experiential value),来自遭遇;二是创造价值(the creative value),出自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the attitudinal value),也就是面临困境,如罹患绝症时的反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依我多年的经验证明,这种说法的确有道理。

      逆境往往能激发思维的改变,使人以全新的观点去看人与事,进而审视自己与生命的意义;并由此获得难能可贵的见地,令人感动不已。

      采取主动

      人性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的,不仅能消极选择反应,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环境。

      采取主动并不表示要强求、惹人厌或具侵略性,只是不逃避为自己开创前途的责任。

      我经常劝导有意更上一层楼的人,加倍积极进取,不妨做爱好和能力的测验,研究适合从事的行业。甚至设法打听试图加入的机构正面临何种难题,然后以有效的表达方式,向对方证明自己能够协助他们解决问题。这叫做“顾问式销售”(solution selling),是事业成功的主要诀窍之一。

      通常前来咨询的人都不否认,这么做的确大有助于求职、晋升,只是一般人都找出各种借口,不肯采取必要的步骤,主动开创机会。

      “怎么打听某行业或某家公司的困境呢?谁肯帮我?”

      “我不知该到哪儿去做爱好和能力的测验。”

      “我想不出来该如何表现自己。”

      太多人只是坐等命运的安排或贵人相助,事实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争取而来的。在我家,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设法收拾残局。即使孩子年纪还小,我照样要求他们:“自己想办法。”而家人也已习惯这种作风。

      要求责任感并非贬抑,反而是一种肯定。主动是人的天性,尊重这种天性,至少可提供对方一面镜子,以便清晰且未扭曲地反映自我。

      由于个人的成熟度不同,对尚处于情绪依赖阶段的人,不必期望太高。但至少可创造有利的气氛,逐渐培养他的责任感。

      化消极为积极

      积极主动与消极被动有天壤之别,尤其再配合聪明才智,差距就更远了。

      想要生命的产能与产出平衡,进而追求圆满人生,主动精神实在不可缺少。因此本书其余六个习惯,都是以积极主动的精神为后盾。每个习惯都仰赖你积极主动,如果你消极等待,你就会受制于人,一旦受制于人,发展与机会便不会降临。

      我曾经参加过某个行业的每季业绩检讨会,记得当时正值景气落入谷底,那一行所受的打击尤其大。因此会议一开始,各厂商的士气都很低落。

      第一天的会议主题是该行业的现况。许多业者表示,不得不裁掉熟识的员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结果会后,每个人都比会前还要灰心。

      第二天讨论该行业的未来,主题围绕着日后左右其发展的因素。议程结束时,沮丧的气氛又深一层,人人都认为景气还会更加恶化。

      到了第三天,大家决定换个角度,着重于积极主动的做法:“我们将如何应对?有何策略与计划?如何主动出击?”于是早上商讨加强管理与降低成本,下午则筹划如何开拓市场。以脑力激荡方式,找出若干实际可行的途径,再认真讨论。结果为期3天的会议结束时,人人都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这次会议的结论是:

      一、本行业目前的情况并不好,未来的趋势显示短期内还会更恶化。

      二、但我们采取正确的对策,改进管理,降低成本,并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因此,这个行业的景气会比过去都好。

      积极主动又与积极思考有所不同。积极主动不仅承认现实,也肯定人有权选择对现实环境做出积极回应。

      任何团体,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及家庭,都可以汇集各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对环境主动出击,以达成群体的共同目标,建立积极主动的企业文化。

      不要说“我办不到”

      我们可以利用自我意识检讨自身的观念,以言语为例,它颇能真切反映一个人对环境的态度。

      习惯于消极被动的人,言语中就会流露出推卸责任的个性。例如:

      “我就是这样。”仿佛是说:这辈子注定改不了。

      “他使我怒不可遏!”意味着:责任不在我,是外力控制了我的情绪。

      “办不到,我根本没时间。”又是外力控制了我。

      “要是某人的脾气好一点”,意思是:别人的行为会影响我的效率。

      “我不得不如此。”意味着:迫于环境或他人。

      言语态度对照表:

      消极被动

      ●我已无能为力

      ●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使我怒不可遏

      ●他们不会接受的

      ●我被迫……

      ●我不能

      ●我必须

      ●如果

      积极主动

      ●试试看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我可以选择不同的作风

      ●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可以想出有效的表达方式

      ●我能选择恰当的回应

      ●我选择

      ●我情愿

      ●我打算……

      有一次有位学生向我请假,因为他想随网球队到外地比赛。

      我问他:“你是自愿,还是不得不去?”

      “我真的没办法不去。”

      “不去会有什么后果?”

      “他们会把我从校队中剔除。”

      “你希望有这种结果吗?”

      “不希望。”

      “换句话说,你为了想待在校队所以要请假,可是缺了我的课,后果又如何呢?”

      “我不知道。”

      “仔细想一想,缺课的自然后果是什么?”

      “你不会开除我吧?”

      “那是社会后果,是人为的。反之,不能加入网球队,就不能打球,那是自然后果。缺课会有什么自然后果?”

      “我想大概是失去学习的机会。”

      “不错,所以你必须两相权衡,做个决定。我知道,换了我,也会选择网球队,但请决不要说你是被迫这么做。”

      最后这个学生当然还是参加比赛,但却是出于自己的选择。

      行动胜过“感觉”

      推诿责任的话语往往会强化宿命论。说者一遍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怪罪别人的不是、环境恶劣,甚至与星座也有关系。

      我曾碰过这么一位男士,他说:

      “你说得很有道理,可是每个人的状况不同。你看我的婚姻,我和太太已经失去了往日那种感觉,我真的很担心,或许我们已不再相爱,这该怎么办?”

      “已经不再有爱的感觉了?”

      “是的,可是我们有3个孩子,真叫人放心不下,你可有什么好建议?”

      “去爱她。”我说。

      “可是我告诉过你,我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

      “去爱她。”

      “可是你不了解,没有了感觉如何爱?”

      “正因为如此,你才要去爱她。”

      “可是我办不到。”

      “老兄,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行动所带来的成果。所以请你爱她、关心她、照顾她……你愿意这么做吗?”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好莱坞式的电影就常灌输这种不必为爱负责的观念——因为爱只是感觉,没有感觉,便没有爱。事实上,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积极主动的人则以实际行动来表现爱。就像母亲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带至人世,爱是牺牲奉献,不求回报。又好像父母爱护子女,无微不至,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关注圈与影响圈

      从一个人对周遭事务关注范围的大小,以及发挥影响力的意志强弱,也能判断态度是否积极。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世界局势,这些可归入“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鹜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

      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
 
      前面曾提到我的一个儿子在学校适应不良,我与桑德拉都很担心他不如人,受人轻视,这些都属关注圈之内。起先我们把全部心力投注其上,完全处于被动,反而增添忧虑无助以及孩子的依赖心。

      后来我们转移目标到影响圈,产生了积极效果,不但改变了我们,最后也影响到孩子。因此我们不必担忧外在条件,只要反求诸己,就足以化阻力为助力。

      由于每个人的地位、财富、角色与人际关系不同,在某些情况下,影响圈可能大于关注圈。这反映出此人自私浅薄,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受制于人。

      影响力的发挥固然有其轻重缓急,无法完全脱离关注的目标。不过积极主动的人,关注圈应与影响圈不相上下,如此影响力才能做最有效的发挥。

      别让问题制服了你

      根据自主程度的高低,人生的问题可分为三类:个人可直接控制(与自身行为有关);个人可间接控制(与他人行为有关);无法控制(已成过去或客观环境使然)。积极主动的人对影响圈中的这三类问题,都有应对之道。

      ●可直接控制的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习惯,这是我们绝对做得到的。本书第二部分“个人的成功”中讨论到的习惯一、二、三即属这一类。

      ●可间接控制的问题:有赖改进发挥影响力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这在第三部分“人际关系的成功”中的习惯四、五、六中有所讨论。我个人即曾发掘过30余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足以影响他人。通常一般人顶多知晓个三四招:不外乎动之以情,说之以理;不成功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或唇枪舌战、拳脚相向。若能扬弃传统压制对方的观念,学习有效的新方式,你可以施展得更为游刃有余。

      ●无能为力的问题:我们的责任就是改变嘴角的线条——以微笑、真诚平和的态度,接纳这些问题。纵使有再多不满,也要学习处之泰然,如此才不至于让问题制服了我们。不管一个问题是能直接控制还是无法控制,或是能间接控制,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都在于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影响途径,改变我们看问题的方式。而所有这些,都在我们所能控制的影响圈之内。

      用心扩大影响圈

      一旦化学方程式有某一部分改变,整个化学变化就会改观。同样地,只要我们开始对环境做选择性的回应,影响力也会大增。

      我曾经与一家公司合作过,该公司总裁精力旺盛,而且对流行趋势反应极其敏锐。他才华横溢,精明干练,但是管理风格却十分独裁。对部属总是颐指气使,从不给他们独当一面的机会,人人都只是奉命行事的小角色,连主管也不例外。

      这种作风几乎使所有主管离心离德,大多一有机会便聚集在走廊上大发牢骚。乍听之下,不但言之成理而且用心良苦,仿佛全心全意为公司着想。只可惜他们光说不练,以上司的缺失作为坐而言却不起而行的借口。

      例如一位主管说:“你绝对不会相信。那天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他却突然跑来指示一番。就凭一句话,把我这几个月来的努力一笔勾销,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再做下去。他还有多久才退休?”

      有人答道:“他才59岁,你想你还能熬6年吗?”

      “不知道,反正公司大概也不会让他这种人退休。”

      然而,有一位主管却不愿意向环境低头。他并非不了解顶头上司的缺点,但他的回应不是批评,而是设法弥补这些缺失。上司颐指气使,他就加以缓冲,减轻属下的压力。又设法配合上司的长处,把努力的重点放在能够着力的范围内。

      受差遣时,他总尽量多做一步,设身处地体会上司的需要与心意。假定奉命提供资料,他就附上资料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

      有一天,我以顾问的身分与该公司总裁交谈,他大为夸赞这位主管。以后再开会时,其他主管依然接到各种指示,惟有那位积极主动的主管,受到总裁征询意见,他的影响圈因此而扩大。

      这在办公室造成不小的震撼,那些只知抱怨的人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目标。对他们而言,惟有推卸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为肯负责,就得不怕失败,为了免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有人干脆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人以尽量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借此证明“错不在我”。

      幸好这位主管对同事的批评不以为意,仍以平常心待之。久而久之,他对同事的影响力也增加了。后来,公司里任何重大决策必经他的参与及认可,总裁也对他极为倚重,并未因他的表现受到威胁。因为他们两人正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产生互补的效果。

      这位主管并非依靠客观的条件而成功,是正确的抉择造就了他。有许多人与他处境相同,但未必人人都会注重扩大个人的影响圈。

      有人误以为“积极主动”就是强出头、富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其实不然。积极主动的人只是反应更为敏锐,更为理智,能够切乎实际并掌握问题的症结所在。

      印度圣雄甘地就曾受到印度议员的抨击,因为他不肯跟他们唱高调,谴责大英帝国奴役印度人民。相反地,他亲自下乡,在田间与农民同甘共苦。一点一滴努力经营,脚踏实地建立影响力,最后终于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他没有任何高官厚禄,以一介平民,凭着热忱、勇气、绝食以及道德说服的力量,终于使英国人投降。3亿人民因而脱离殖民地统治。

      想了解一个人的关注圈与影响圈,从言谈中就可看出端倪。描述关注圈的语句多半带有假设性质。

      “要是我的房屋贷款付清了,我就了无牵挂。”

      “如果我的老板不这么独裁……”

      “如果我的丈夫脾气好一点……孩子肯听话……”

      “如果我能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我学历更高……”

      至于反映影响圈的语句则多半强调自身的修养,例如:

      “我可以更有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先从自己做起

      “外在环境是造成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正是问题的根源。假使不能反求诸己,一味希望外在环境改变来达成个人的愿望,无异于任凭别人摆布。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改变个人的行为,做个更充实、更勤奋、更具创意、更能合作的人,然后再去影响环境。

      我最欣赏《旧约》里约瑟夫的故事,约瑟夫便是一个尽其在我的人。他年方17就被亲生手足卖至埃及,任何人处在同样的境遇下,都难免自怨自艾,并对出卖及奴役他的人愤愤不平。但约瑟夫不这么想,他专注于修养自己,不久便成了主人家的总管,掌理所有的产业,备受倚重。

      后来他遭到诬陷,冤枉坐牢13年,可是依然不改其志,化怨愤为上进的动力。没有多久,整座监狱便在他的管理之下。到最后,更掌理了整个埃及,成为法老以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这种行为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可是人人都可以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为自己开创有利的环境,而不是坐等好运或恶运的降临。

      举例来说,如果某人婚姻出了问题,却只顾揭发对方的过错。这种做法于事无补,只不过强调错不在我,且充其量证明你是个无能的受害者,并不能挽回婚姻。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真正有效的策略应从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成为模范妻子或丈夫,给予对方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我们当然也盼望能感受这份苦心,进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不过对方的反应如何,并非重点所在。

      除了好丈夫、好妻子,我们何妨试着做个好学生或好职员。如果遇上实在无能为力的状况,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情仍是上上策,不管快乐或不快乐,同样积极主动。有些事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比方说天气,但我们仍可保持内心或外在环境的愉悦气氛。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能够掌握之事则全力以赴。

      不怕犯错只怕不改过

      在我们把生命重心由关注圈转移至影响圈前,有两件事值得考虑,那就是自由选择的后果与错误。

      每个人固然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反应,但后果仍由自然法则来决定,非人力所能左右。比方一步跨到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的正前方,可以出自个人的选择,但后果却在影响圈之外,非人所能控制。

      又比方,有人喜欢玩弄欺诈手段,如果不被揭发,虽不会受到社会的惩罚,但是人格上的污点却无论如何难以抹杀。

      因此我们固然享有选择的自由,可是也须承担随之而来的后果。人的一生中,选择错误的机率颇大,无怪乎常会有悔不当初的遗憾,但木已成舟,这些都须列入个人无法控制的关注圈。

      对于已难挽回的错误,积极主动的做法不是悔恨不已,而是承认、改正并从中汲取教训,这样才能真正反败为胜。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创始人沃森(T.J.Watson)曾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

      犯了错却不肯承认,等于错上加错,自欺欺人。为自己造成的错误编织各种理由加以辩解,则形同掩耳盗铃,反而愈描愈黑,受害的还是自己。

      因为对我们伤害最深的,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我们自身的缺失,而在于不能正视这些缺失。那就仿佛被毒蛇咬了,却追上前想去抓蛇,反使毒性散得更快,还不如尽快设法吸出毒汁。因此,切勿文过饰非,以免一错再错。

      作出承诺,信守诺言

      让我们再回到影响圈上,这个范围所环绕的核心就是许诺与实践诺言。对自己对别人有所承诺,并且从不食言,是积极主动精神最崇高的表现,同时也是个人成长的真义。凭借人类天赋的自我意识与良知,我们可以检讨自己,找出犹待改进之处及尚可发挥的潜能。然后运用想象力及独立意志,立定志向,许下承诺、矢志达成。这就是人类成长的过程。

      许诺与立志可以使我们掌握人生。有勇气许下诺言,即使是小事一桩,也能激发自尊。因为这表示我们有自制力,并有足够的勇气与实力来承担更多责任。经由不断许诺与实践诺言,终有一天荣誉感会凌驾情绪性反应之上。所以,对自己信守诺言的力量,正是圆满人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

      积极主动:为期三十天的试验

      我们虽没有弗兰克尔在死亡集中营的经历,但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已足以使我们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来应付人生无比庞大的压力。不论是面对交通阻塞,或是顾客的无理要求,都需要这种修养。它表现在我们如何集中心力,如何看待问题以及如何遣词用句上。

      我建议各位利用30天的时间,身体力行积极主动的精神。在这30天内,全力专注于影响圈的事物,许下承诺并予以兑现。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非评判对错的法官;以身作则,不要只顾批评;解决问题,不要制造问题。

      在婚姻、家庭、工作中,都可以试行这个原则。不必怪罪别人或文过饰非,不怨天,不尤人,但求尽其在我。

      对他人的缺失要心存怜悯,别人如何待我,并不重要,要紧的是何以待人。别活在父母、同事或社会的驱使之下,请善用天赋的独立意志,为自己的行为与幸福负责,如此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与幸福。

      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说:

      满意之泉必须源自内心。若不了解人性,而企求不改变自我就可以找到幸福的人,终其一生必定虚掷于无意义的追求之中,且日益增长其企图摆脱的痛苦。

      立即行动

      一、以一整天时间,倾听自己以及四周人们的用语,注意是否常有“但愿”、“我办不到”或“我不得不”等字眼出现。

      二、依据过去经验,设想近期内是否会遭遇一些令人退缩逃避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影响范围之内吗?你应该如何本着积极主动的原则加以应对?请在脑海中一一模拟。提醒自己,刺激与回应之间还有余地,并把握自由选择的精神。

      三、从工作或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令你备感挫折的问题。判断它属于直接、间接或无法控制的问题,然后在影响圈内寻觅解决的第一步骤,并付诸行动。

      四、试行积极主动原则30天,观察影响圈是否有任何变化?

 

      下篇阅读:职场书架: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下)

 

责任编辑:abler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 发表评论须知:
  •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
  • 频道推荐

    精彩推荐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 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房地产业新职业:验房师 10月27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消息,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正式启动《验房师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详细]

    一位职场老前辈厉害总结的心得 如果这篇文章没有分享给你,那是我的错。 如果这篇文章分享给你了,你却没有读,继续走弯路的你不要怪我。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详细]

    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 优雅地结束对话 您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正当您在会议上与某人交谈,却从中意识到对话结束了!虽然你们都还在为延续对话而做出贡献,但却只是在运…[详细]

    厘清职场4种病症,3条界线,找到职场共感 拿不出成果的职场,常常欠缺的一个部分—那就是“共感”。 首先,我们将在这边一次公开,没有共感的职场中常常可以看到的4种病症…[详细]

    最新信息

    乞丐的觉醒:当改变自己时 一切都在改变当你改变自己时,你会发现一切都改变了。 曾经有一个卖花的小姑娘在卖完大部分的花之后,发现天色己晚,所以决定早点回家。…[详细]

    ·职业百科:系统交付工程师
    ·职业百科:仪器仪表工程师
    ·做人做事,顺序很重要
    ·凡事提前五分钟
    ·和领导出差,该聊点啥?
    ·闹离职的员工没走,不吭声的员工突然离职
    ·李佳琦一夜赚6亿,背后的高学历团队扎心……
    ·提升自己职业技能的方式,增加工作机会,提高成功的概率
    ·职场“名媛”

    关于我们 | 付款方式 | 会员协议 | 联系我们 | 合作代理 | 广告服务 | 隐私声明 | 法律声明 | 服务条款 | 友情链接 | 会员价格

    版权所有 舟山爱博仁人力资源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人民北路100号三楼(301)
    客服:0580-2086078 电话:0580-2526078 传真:0580-226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