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经历:招聘大会 毕业生就业的唯一桥梁?
2009-02-18 08:53:00 来源:爱博仁 作者:小林采编 浏览46次
从全国的就业形势看,招聘会场里竞争残酷,应届毕业生们执著坚韧,招聘会场犹如战场,笔者不禁想问:难道招聘大会,就是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惟一桥梁吗?
在国外,基本上看不到那种动辄上百家企业、上万名学生参加的招聘会。学生都是在高校和政府联合组织的就业服务机构的帮助下,有序地进入就业市场。
比如,俄罗斯有全国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安置中心,每所院校还有相应的机构,教育部门对就业市场进行密切跟踪,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在英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就是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数据库”,资料储藏非常丰富。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经常会根据媒体的一则报道或广告登门拜访企业、建立联系。在德国,由国家劳动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的劳动局,建立了一个全国通行的网络平台,用人单位和学生都可用电脑登录,免费共享就业信息。在美国,劳工部就业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10年的就业环境,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每两年微调一次。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为毕业生服务,成为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由政府和高校建立完善的职业指导体系,是促进应届毕业生有序就业的重要保障。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和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相继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是,许多就业指导机构除了收集几月几日哪里有招聘大会的信息,热衷于组织学生集体参加外,无所作为。如果就业指导机构能够详细搜集用人信息,准确指导学生择业,避免个人求职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并及时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定向接洽,不仅能够免除学子们的盲目赶场,而且也可以促使就业工作走上有序、规范的轨道。
说起目前的各类招聘大会和学生们的盲目赶场,许多人都有劳命伤财之憾。大学的学习时间原本非常宝贵,可是,许多学子不得不用大半年的时间,天南海北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场,精心制作的求职简历递出去常常石沉大海。更为重要的是,在高教收费居高不下的当下,学生花钱购买的学习机会,却因为赶着参加招聘大会而被占用。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和就业指导体系的不健全,许多学生对招聘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就业乃民生之本。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仅有0.56%的当代中国,每一个高校的毕业生都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财富,保证他们都能顺利就业,告别招聘会之惑,是政府和社会都不应回避的严肃课题。
责任编辑: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