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指南:大学生职业“由外转内”
2008-09-17 09:38:00 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网信息中心 作者:小杰采编 浏览46次
“2008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大学生理想就业单位首推中移动,中国银行、中石油、中国电信进入前十名
毕业了,你想去哪里工作?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与Universum公司共同实施的“2008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倾向去国企的人明显增多。
这项实施于2008年1月~4月的调查显示,在70所高校16815名被调查大学生中,有42.4%的人想毕业后去外资企业工作,而在2007年的调查中,这个数字是50.2%,一年之间下降了8.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比的是,想去国企的学生由去年的14.6%增加到今年的19.2%,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在占据“中国大学生理想就业单位”榜单前20名的企业中,有8家国企上榜,为历年之最。其中中国移动占据榜单头名,进入前20的国企还有中国银行、中石油、中国电信、海尔、中石化、联想和中国国际航空。
股市可以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就业则可体现国计民生,大学生作为就业新军,他们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和接受程度在各个就业群体中是最强的。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和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倾向去国企工作?从事这一研究的专家们认为,经济形势是这种倾向产生的根本原因。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不甚明朗,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对中国经济更如温水煮蛙,负面效应逐渐显现。不明朗的经济形势让学生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下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更多人的首选,国企凭借公认的稳定性自然受到更多青睐。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毕业后的职业目标时,选择国企和选择外企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回答。
“获得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以及“成为领导者或管理者”是所有学生的共选。选择外企的学生将“获得国际化的职业生涯”作为主要职业目标,选择国企的学生则更加看重“获取安全感和稳定感”。稳定性是大学生选择国企的主要原因。
过去几年中,外企凭借其高工资、内部培训计划、明确的绩效系统和简单的人际关系,曾倍受大学生推崇。但如今,外企与中国大学生的“蜜月期”已悄然结束。随着外资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很多外资企业在本土化的同时,薪资也在本土化。加之一些外企的负面消息不断曝出,比如培训计划名不符实,有晋升的玻璃天花板,加班问题严重等,都使中国学生对外企的工作环境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选择时也变得更加谨慎。贝塔斯曼退出中国市场的事件,更让国人认识到外企有时也会“自身难保”。
而国企经过多年的学习,管理水平不断进步,很多国企逐步建立了现代人力资源体系,这使很多学生选择了回归。某招聘网站在今年8月发布的一项薪酬调查显示,2008年平均薪酬增长为13.8%。国企在所有企业中涨薪幅度最高,为14.5%,而外资企业的薪酬增长率仅为11.7%。
“2008中国大学生职业倾向调查”显示,选择外企的学生多以上海作为理想的工作城市,首选国企的学生则认为北京更加适合发展。不论选择哪个城市,生活成本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2007年CPI上涨4.8%,今年仍呈上行态势,加之居高不下的房价,使在大城市生活愈发不易。而国企的各种福利,尤其是在住房方面的补贴成为吸引大量学生的重要原因。
对于外企和国企此消彼长的趋势, U n iv e rsu m亚太区副总裁W illiamWu这样理解:通过近些年来的发展和改革,很多国有企业已经走向世界并在国际市场获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拥有不逊于任何外企的世界级品牌,并出现了很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国企的成长使很多学生逐渐认识国企,承认国企,最终选择国企作为他们的就业单位。
当然,在我们为国企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而欢欣鼓舞时,也必须认识到:尽管选择国企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在绝对比例上仍然不敌外企。8月30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08中国企业500强名单”中,90%以上都是国有企业,但这些企业大都处于垄断行业。事实上,它们在世界大市场中获利份额和市场占有额仍然难以与国外著名企业抗衡。国企雄起之路可谓依旧漫长。
责任编辑:xiejie
标签:
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
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本网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爱博仁人力资源官网:http://www.abler.cn。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须知:
一、所发文章必须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二、严禁发布供求代理信息、公司介绍、产品信息等广告宣传信息;
三、严禁恶意重复发帖;
四、严禁对个人、实体、民族、国家等进行漫骂、污蔑、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