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奢望有太高的收入,先找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就好了,我觉得收入肯定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提高的。”北京吉利大学的于伟(化名)告诉记者。
近日,中国青年报创业周刊在北京与浙江两地高职院校中,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应届高职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第一年的收入有理性的分析,其中,54.2%的人预计第一年的平均月收入是1000~2000元,25.4%的人预计是2000~3000元,预计在1000元以内和3000元以上的分别占10.8%和9.6%。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有评论者感叹,“高职毕业生对工作的认识更加清晰,找工作也更加理性。”调查也显示,56.6%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白领,只有10.8%的人认为自己会成为蓝领,还有32.6%的人表示不确定。
高职毕业生找工作还是会受歧视
进入11月以来,已经陆续有招聘单位进入学校开展宣讲和招聘工作了,于伟还没有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位,他笑着说,“我们同学之间已经没别的话题,现在开口就是找工作。”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08届毕业生张丹(化名)也加入到北京求职的大军当中,“学校现在也没什么重要的事了,我就带着行李来到北京找工作,虽然这边机会多一些,但我学历低,也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
调查显示,在应届高职毕业生中,只有24.2%的人认为自己肯定能找到工作,25.3%的人表示有可能找到,37.3%的人表示不确定,8.4%的人认为不太可能找到工作,而4.8%的人认为自己根本找不到工作。高职毕业生还是表现出了找工作时不自信的一面。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总量最大的一年。调查显示,60.2%的高职毕业生认为,与本科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更容易受到学历歧视。
“有些招聘单位居然把高职当成职高,你说气人不气人!”调查时,有学生气愤地说。
过半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最终会成为白领
“我已经参加过好几次招聘会了,可是都没戏。招聘单位基本上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你就是再有工作经验也白搭。”张丹对自己这几天找工作的经历记忆犹新。
对于收入的标准,于伟虽然已经没有太多“奢望”了,但他还是希望能够找一份既符合自己所学专业,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
调查也显示,“要有很高的工资待遇”、“能从工作中学到更多知识”,在择业时最被高职毕业生看重,选择其作为重要标准的分别占69.9%和68.7%,然后是“适合自己专业所学专长”(66.3%)、“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66.2%)、“工作非常稳定”(63.9%),而“工作具有挑战性”仅被33.7%的高职毕业生看重。
“我真的很羡慕班上那些被诺基亚公司要走的同学。”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毕业生表示,“今年诺基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有30多名同学被招去做技师或线长。外企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就是对外语要求比较高,所以我现在也在抓紧练外语,希望也能有机会进外企。”
调查中,对于“最心仪的工作单位”选项,有28.9%的高职毕业生选择了外企,22.9%的人选择政府机关,选择国企和民企的分别占20.5%和16.9%,另外,还有10.8%的毕业生表示不确定。
在大多数人眼中,高职毕业生可能更多的是从事蓝领的工作,可是调查却显示,56.6%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白领,只有10.8%的人认为自己会成为蓝领,还有32.6%的人表示不确定。
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贾亮说:“我们这个专业,刚工作肯定是蓝领,可是谁愿意这样干一辈子啊,等我积累几年工作经验,技术更加熟练了,就跳槽去那些工资比较高的单位,争取也成为管理人才。”
“现在网络很发达,好多单位都把招聘信息挂在网上,双选会也会在网上进行。”贾亮表示,自己每天都会花不少时间在网上搜索招聘信息。不过,他也表示,高职毕业生还是喜欢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能到学校来招聘的企业都是和学校关系不错的,这样的企业能够保障我们今后的工作,其实,我们高职毕业生找工作就图个稳定。”
关于高职毕业生找工作的渠道,调查显示,有69.9%的高职毕业生选择通过“网络招聘”,57.8%的人是希望“上门求职”,选择“参加招聘会”和“托关系”的人占55.4%和51.8%,还有20.5%的人是通过老师推荐工作。
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得益于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重视。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获得就业指导的主要途径,通过家长了解的占67.5%,通过老师指导的占61.5%,通过企业宣传指导的也占到66.3%,而且还有45.8%的毕业生是从学长那里得到指导(此选项可以多选)。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建生告诉记者:“我们的就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入学后的全过程。从入学开始就给学生上一门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上学期间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教育,要做现代职业人;毕业年级重点进行就业指导,既有上课形式,又有讲座形式。”
有专家表示,高职学生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并积极参加专业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技能和综合素质,切身体会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了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能够正视现实,客观评价自己,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树立‘从大处立志、从小事做起’及‘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
“我们高职毕业生找工作时常常会受到一些学历的歧视,而创业就不会有这种歧视了,我们才更应该有创业的动力。”丁鸣奇笑着说。学习网络技术的丁鸣奇还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三的学生,可他已经是温州音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了,他的公司拥有公寓管理系统功能、综合考评系统功能、NetDuke下载器功能等多项专利技术。
创业初期,为了获得资金,丁鸣奇组成了移动工贸校园直销队,代理学院移动业务,“尽管之前的代理商因失败而离去,但这并不影响我的决定”。之后,他们又接下了温州移动新城经营部两个软件开发计划,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支持。2006年7月31日工作室成立,两个月时间他们的营业额就达140万元,纯利润21万元,同年12月19日,他们正式注册了公司。“学院无偿提供大学生科技创业园给我们使用,为我们的创业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丁鸣奇说,现在,他们正在开发一个面向移动代销商找号的软件,“我相信,这会给我们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
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上大学期间就走上创业之路的不止丁鸣奇一个。2006届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毕业生潘祥生在校时利用课余时间,就进行了多次创业实践。有一下赚得几万元的时候,也有赔得血本无归的经历,潘祥生说:“有一次,我独自去进货,一共4件货,四五十公斤重,车站内又没有出租车,我是自己扛着一步步挪出来的。”后来在学院创业园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找到了创业的新起点。通过市场调查,潘祥生发现,鞋样设计室和中小企业缺少设计师,急需智力和技术方面支持,于是他开始为他们开发样板,随后,他整合身边资源,创办了鞋业互联网络,经营鞋业招商网,买鞋网等。2006年7月毕业时,潘祥生利用在校时赚的20万元资金,成立了温州主力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创业者,并带动校内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现在,他的公司已经拥有20名员工,年营业额100万元左右。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 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
企业管理的三道“坎” 赫伯特·西蒙曾说:管理就是决策。但是,对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们往往面临的不是决策难题,因为管理者只要具…[详细]
领导人都深刻掌握的22条管理法则 01、吉德林法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提出: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只有先认清问题,才能…[详细]
2021年可以影响中国未来职场的十大人才趋势 全球招聘专家瀚纳仕表示,未来一年,中国将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重点关注国内招聘,制药企业在招…[详细]
案例:工作中中暑算不算工伤? 从7月11日起,我市正式入伏。高温热浪往往使人心情烦躁,精力无法集中,作业时走神,容易引发工伤事故。那么,工作中中暑是否算…[详细]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定义最低工资标准是什么?由谁拟定?最低工资包括加班费吗?计件工资存在最低工资吗? 关于最低工资标准你是否也有这些疑问? 01、…[详细]